軟銀集團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中顯著上漲,受投資者對其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趨勢領域敞口的樂觀情緒推動。OpenAI預計的支出增加以及軟銀在芯片製造領域的戰略收購進一步推動了這種熱情。然而,一系列估值分析呈現出喜憂參半的局面,暗示可能存在估值過高,同時也表明市場價格合理。
軟銀股價大幅上漲
軟銀集團(9984.T)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中大幅上漲,在過去的12個月中增長了94.8%,年初至今增長了64.6%。這一表現反映了投資者對這家日本企業集團在人工智能(AI)領域和半導體領域戰略重點的強烈興趣。該公司的市值飆升,自2025年初以來增加了超過650億美元,使軟銀成為東京主板市場的佼佼者。
推動因素:OpenAI預測和半導體戰略
軟銀集團強勁的市場表現主要歸因於其對人工智能的深度參與和積極的半導體戰略。推動這一情緒的一個關鍵因素是OpenAI支出的最新預測。ChatGPT聊天機器人現在預計到2029年將燒掉大約1150億美元,比之前的估計增加了800億美元。這筆巨額資本支出旨在為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供動力,預計今年將消耗超過80億美元現金,明年將增至170億美元,2027年為350億美元,2028年為450億美元。
OpenAI的計劃擴展到開發自己的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和設施,旨在控制不斷飆升的成本。該公司將於明年與一家美國半導體巨頭合作生產其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並深化與Oracle的合作,以提供4.5吉瓦的數據中心容量,同時將Google Cloud整合為計算供應商。軟銀據報導對OpenAI追加投資400億美元,進一步凸顯了其對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的承諾。
與此同時,軟銀正在積極推行大膽的半導體戰略。據報導,該公司正在洽談收購主要的芯片製造資產,並已以65億美元收購了芯片設計公司Ampere。此外,軟銀持有英偉達公司30億美元的股份,並於2025年8月中旬向英特爾投資20億美元。這些舉動凸顯了軟銀控制人工智能價值鏈的全面方法,投資範圍涵蓋台積電、甲骨文以及Graphcore等新興人工智能公司。
市場反應和估值差異
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推動了軟銀的股價,市場參與者押注其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業務的長期潛力。這從該公司目前21.8倍的市盈率(PE)可以看出,該市盈率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18.5倍和同行平均水平15.5倍,表明其對這些高增長領域的戰略重點帶來了溢價。
然而,各種估值模型對軟銀目前的股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折現現金流(DCF)分析表明,按每股6,660日元計算,軟銀被高估了128.1%,高於其當前市場價格。另一個DCF模型計算出該股的內在價值為11,187.06日元,表明它比18,190日元(截至2025年9月15日)的市場價格高估了38%。相比之下,一項基於兩階段自由現金流至股權模型的DCF分析估計每股內在價值為245.66日元,這意味著6.6%的折價,並表明該股的估值接近其公允價值(截至2025年9月14日)。同樣,市盈率分析表明,軟銀目前與其21.4倍的公允市盈率“大致合適”,其當前市盈率為21.8倍。
這些相互矛盾的分析突顯了軟銀當前估值長期可持續性的不確定性,反映了對快速發展的技術領域投資的投機性質。
更廣泛的背景和影響
軟銀由孫正義領導的宏偉戰略涉及大量的資本分配,包括為人工智能投資籌集數十億美元貸款。這種高風險的方法被比作歷史上的工業賭注,旨在利用許多人認為是人工智能進步推動的範式轉變。儘管軟銀願景基金2期面臨挑戰,在280項投資中虧損220億美元,但其對OpenAI的戰略投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OpenAI不斷上漲的估值(據報導已達5000億美元),軟銀最初97億美元的投資價值幾乎翻了一番。
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收益和戰略定位,但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大量資本,例如OpenAI預計從2025年到2030年將在計算方面花費3200億美元,引發了對潛在財務壓力的擔憂。軟銀在各種人工智能和半導體參與者中的多元化投資組合被一些人視為對沖風險的手段,表明其為控制人工智能價值鏈做出了全面努力。
專家評論
行業分析師和策略師正在密切關注軟銀的軌跡。估值分析的分歧反映了關於當前對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熱情,是市場動態的根本轉變,還是由投機炒作造成的過度膨脹的泡沫的更廣泛爭論。一些分析師認為,軟銀股票的溢價表明投資者對其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領域的長期押注持強烈樂觀態度,而另一些分析師則警告巨額資本支出和如果增長預期未能實現可能導致市場修正的風險。
展望未來
在未來幾週和幾個月內,投資者將密切關注幾個關鍵因素。OpenAI支出預測的實際情況及其對更廣泛人工智能格局的影響將至關重要。軟銀芯片製造收購的成功整合和盈利能力,以及其在半導體公司持續的投資戰略,也將影響未來的表現。軟銀高風險投資模式的可持續性,特別是在面對巨額資本需求時管理其債務水平,仍然是一個核心主題。雖然其人工智能和芯片戰略的成功執行可以鞏固軟銀在這些戰略領域的主要地位,但任何增長或盈利預期未能達到都可能導致波動性增加和潛在的價格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