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集团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中显著上涨,受投资者对其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趋势领域敞口的乐观情绪推动。OpenAI预计的支出增加以及软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战略收购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热情。然而,一系列估值分析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暗示可能存在估值过高,同时也表明市场价格合理。
软银股价大幅上涨
软银集团(9984.T)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中大幅上涨,在过去的12个月中增长了94.8%,年初至今增长了64.6%。这一表现反映了投资者对这家日本企业集团在人工智能(AI)领域和半导体领域战略重点的强烈兴趣。该公司的市值飙升,自2025年初以来增加了超过650亿美元,使软银成为东京主板市场的佼佼者。
推动因素:OpenAI预测和半导体战略
软银集团强劲的市场表现主要归因于其对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和积极的半导体战略。推动这一情绪的一个关键因素是OpenAI支出的最新预测。ChatGPT聊天机器人现在预计到2029年将烧掉大约1150亿美元,比之前的估计增加了800亿美元。这笔巨额资本支出旨在为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供动力,预计今年将消耗超过80亿美元现金,明年将增至170亿美元,2027年为350亿美元,2028年为450亿美元。
OpenAI的计划扩展到开发自己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和设施,旨在控制不断飙升的成本。该公司将于明年与一家美国半导体巨头合作生产其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并深化与Oracle的合作,以提供4.5吉瓦的数据中心容量,同时将Google Cloud整合为计算供应商。软银据报道对OpenAI追加投资400亿美元,进一步凸显了其对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承诺。
与此同时,软银正在积极推行大胆的半导体战略。据报道,该公司正在洽谈收购主要的芯片制造资产,并已以65亿美元收购了芯片设计公司Ampere。此外,软银持有英伟达公司30亿美元的股份,并于2025年8月中旬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这些举动凸显了软银控制人工智能价值链的全面方法,投资范围涵盖台积电、甲骨文以及Graphcore等新兴人工智能公司。
市场反应和估值差异
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推动了软银的股价,市场参与者押注其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业务的长期潜力。这从该公司目前21.8倍的市盈率(PE)可以看出,该市盈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8.5倍和同行平均水平15.5倍,表明其对这些高增长领域的战略重点带来了溢价。
然而,各种估值模型对软银目前的股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折现现金流(DCF)分析表明,按每股6,660日元计算,软银被高估了128.1%,高于其当前市场价格。另一个DCF模型计算出该股的内在价值为11,187.06日元,表明它比18,190日元(截至2025年9月15日)的市场价格高估了38%。相比之下,一项基于两阶段自由现金流至股权模型的DCF分析估计每股内在价值为245.66日元,这意味着6.6%的折价,并表明该股的估值接近其公允价值(截至2025年9月14日)。同样,市盈率分析表明,软银目前与其21.4倍的公允市盈率“大致合适”,其当前市盈率为21.8倍。
这些相互矛盾的分析突显了软银当前估值长期可持续性的不确定性,反映了对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投资的投机性质。
更广泛的背景和影响
软银由孙正义领导的宏伟战略涉及大量的资本分配,包括为人工智能投资筹集数十亿美元贷款。这种高风险的方法被比作历史上的工业赌注,旨在利用许多人认为是人工智能进步推动的范式转变。尽管软银愿景基金2期面临挑战,在280项投资中亏损220亿美元,但其对OpenAI的战略投资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OpenAI不断上涨的估值(据报道已达5000亿美元),软银最初97亿美元的投资价值几乎翻了一番。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收益和战略定位,但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大量资本,例如OpenAI预计从2025年到2030年将在计算方面花费3200亿美元,引发了对潜在财务压力的担忧。软银在各种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参与者中的多元化投资组合被一些人视为对冲风险的手段,表明其为控制人工智能价值链做出了全面努力。
专家评论
行业分析师和策略师正在密切关注软银的轨迹。估值分析的分歧反映了关于当前对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热情,是市场动态的根本转变,还是由投机炒作造成的过度膨胀的泡沫的更广泛争论。一些分析师认为,软银股票的溢价表明投资者对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长期押注持强烈乐观态度,而另一些分析师则警告巨额资本支出和如果增长预期未能实现可能导致市场修正的风险。
展望未来
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几个关键因素。OpenAI支出预测的实际情况及其对更广泛人工智能格局的影响将至关重要。软银芯片制造收购的成功整合和盈利能力,以及其在半导体公司持续的投资战略,也将影响未来的表现。软银高风险投资模式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在面对巨额资本需求时管理其债务水平,仍然是一个核心主题。虽然其人工智能和芯片战略的成功执行可以巩固软银在这些战略领域的主要地位,但任何增长或盈利预期未能达到都可能导致波动性增加和潜在的价格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