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前景转向供应过剩,摩根大通预测价格走低
在全球大宗商品策略主管娜塔莎·卡内娃的指导下,摩根大通研究部发布警告,指出全球石油市场即将出现显著过剩,这将是2025年和2026年原油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尽管近期市场动态有所变化,但该公司仍维持对布伦特原油的预测,即2025年平均价格为每桶66美元,2026年为每桶58美元,这凸显了看跌前景。
供需失衡的详细分析
石油价格走低的预测基于不断变化的供需基本面。摩根大通的分析表明,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每日80万桶(kbd),较此前预期减少每日30万桶。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量将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欧佩克+在6月份将原油产量增加了每日41.1万桶,据报道是为了确保成员国遵守配额。欧佩克“反应函数”的这一转变——优先增加供应以实现收入最大化——被卡内娃视为一个重要的看跌论据,但市场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供应削减对价格的影响力已减弱,从2023年的10美元影响降至2025年每日100万桶(mbd)削减量下的预期4美元影响,这表明产油国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
一些欧佩克成员国正在积极扩大生产能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正在投资新产能,目标是2025年和2026年每年增产约每日20万桶。哈萨克斯坦已部署了近每日20万桶的新产能,而伊拉克正在提高炼油能力,科威特也在适度增加产量。沙特-科威特中立区的产量在2025年也将增加每日4万桶。这些在国际石油公司大力资助下的集体增产,共同促成了即将到来的供应过剩。
相互矛盾的压力下的市场反应
预期的供应过剩对市场参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钢铁关税导致钢材成本上升是价格上涨的直接催化剂,但总体趋势指向价格下行压力。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受消费者信心减弱和更广泛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2025年第四季度美国汽油消费量将同比下降0.6%。尽管柴油和航空燃油需求有所增加,但不足以抵消整体的抑制作用。EIA还预测,美国原油产量将在2025年12月达到每日1360万桶的峰值,然后在2026年降至每日1330万桶,这是价格走低影响钻探活动的结果。
此外,海上油气行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自2025年2月生效的232条款关税的扩大,对钢铁和铝征收的关税推高了投入成本。关税宣布后不久,对完井至关重要的钢管价格上涨了15-25%。对于墨西哥湾深水项目,25%的钢材价格上涨可能使每口井的成本增加100万至200万美元,挤压了雪佛龙和英国石油公司等运营商的利润,并使总项目开支增加2-5%。
更广泛的背景和行业影响
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进一步证实了摩根大通的展望,该报告称,2025年8月全球石油供应量达到创纪录的每日1.069亿桶,这得益于欧佩克+取消减产以及非欧佩克+国家的强劲产量。IEA还预计,2026年石油盈余将超过每日300万桶,创历史新高。同样,汇丰银行以金·福斯捷为首的分析师预计,从第四季度开始将出现“巨大盈余”,从第二季度的每日60万桶增至第四季度的每日170万桶,2026年则为每日240万桶。
这种供应过剩,加上经合组织国家需求疲软,正在推动原油价格走低。EIA预测,2025年第四季度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59美元,较2024年的81美元显著下降。白宫已明确表示倾向于将原油价格降至每桶50美元或更低,但预计在**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跌破此阈值(通常是页岩油产量开始下降的点)之前,不会进行干预。
能源行业已开始反映这些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该行业报告了标普500指数所有行业中最大的收益下降,收益下降了24.0%,主要原因是与2024年第二季度相比,平均油价下降了21%。综合石油和天然气(-34%)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20%)子行业受影响尤其严重。尽管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收益将小幅下降3.0%,但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将出现好转,雪佛龙等公司对二叠纪盆地的生产增长以及收购后的成本效率持乐观态度,预计2026年每股收益将从2025年的预计7.83美元增长19.5%至9.35美元。
专家评论和前瞻性展望
汇丰银行的金·福斯捷指出:“石油市场供应过剩,可以吸收重大的中断。”这凸显了市场应对潜在地缘政治事件的能力,这些事件原本可能会推高价格,例如近期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无人机袭击。
尽管普遍存在供应过剩的说法,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包括可能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实施更严格的西方制裁,可能会为油价提供一个底部。投资者也密切关注中央银行的政策。市场已基本消化了美联储****25个基点的降息。巴克莱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詹诺尼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可能会评估在温和通胀下,就业任务面临的日益增长的下行风险。虽然降息通常有利于股市,但对滞胀风险的担忧可能会带来波动性,特别是在能源行业。
未来几年全球石油市场的轨迹似乎将由强劲的供应增长快于更趋缓的需求扩张来定义。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欧佩克+的生产策略、影响需求的全球经济指标以及地缘政治发展,同时应对上游行业日益增长的运营成本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