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中国四中全会首次披露了“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初步展望,这预示着中国将继续专注于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非重大战略转向。
- 政策延续性 - 该规划强调现代化、技术创新、自给自足以及提振国内需求,与此前的战略保持一致。
- 增长目标 - 预计未来十年年均GDP增速将达到4-5%,目标是到2020年至2035年间经济规模翻番。
- 国内再平衡 - 刺激内部消费和减少外部依赖是核心内容,伴随着旨在促进家庭消费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金融举措。
中国四中全会首次披露了“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初步展望,这预示着中国将继续专注于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非重大战略转向。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3日闭幕,向金融市场首次披露了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重点。公报显示,中国将明确延续现有政策重心,强调现代化、创新、自给自足以及提振国内需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轨迹的核心原则。
这一战略蓝图重申了中国在2020年至2035年间经济规模翻番的长期目标,旨在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预计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未来十年将需要年均4-5%的经济增长率。该规划明确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并旨在“实现技术自给自足的突破”,特别是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培育“新质生产力”。
公报发布后,市场立即反应总体平稳。富时中国A50期货、人民币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预料到政策的延续性,或正在等待更详细的实施策略。现有政策重点的重申似乎为中国经济治理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寻求连续性的市场看来是积极的。
值得注意的是,提振国内需求的重点被认为是“市场最密切关注的领域之一”,这表明投资者对中国将如何刺激内部消费和推动增长的机制充满兴趣。虽然初步公报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概述,但缺乏具体实施细节也留下了一些不确定性。
中国加强技术自给自足的努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外部技术限制加速了这一进程。这项战略旨在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培养本土创新,这对全球技术供应链和国际公司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外国公司而言,情况分为两类:在与北京战略重点(如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致的领域,它们正经历顺风。例如,2025年第一季度生物制药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飙升了63.8%。相反,传统制造业和依赖出口、未进行高科技升级的外国公司由于国内竞争加剧和积极淘汰低附加值活动而面临巨大压力。
该计划致力于将经济从历史上对出口和债务的依赖转向内部驱动模式。预计中国家庭将增加支出以吸收过剩的制造能力并应对潜在的通货紧缩,考虑到近期净出口在经济扩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消费滞后,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包括保持制造业份额,促进优质服务增长,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
为实现这一再平衡,中国正在实施一项多管齐下的战略来提振国内需求。这包括由政府债券资助的财政刺激和金融部门举措以及扩大贷款。一项关键政策是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由3000亿元(420亿美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旨在释放消费潜力并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拓宽消费金融产品,个人消费贷款增加627亿元,信用卡贷款增加513亿元就是明证。
尽管四中全会公报提供了基础性概述,但“十五五”规划的完整详细文本预计将在明年三月的“两会”上发布。投资者和分析师将密切关注这些即将发布的细节,特别是有关刺激国内需求和技术自给自足举措的具体政策机制、目标和时间表。中国经济向内部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转向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塑造全球贸易动态和投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