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了两家关键人工智能相关公司——Aehr Test Systems和Figma的市场表现,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增长轨迹、财务状况以及更广泛的市场影响,包括监管决策对科技收购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变化的格局。

科技行业驾驭人工智能创新与监管障碍

美国股市近期对特定人工智能(AI)相关公司表现出高度集中关注,其中Aehr Test Systems (AEHR)的股价显著反弹,而Figma (FIG)则在监管挑战的同时,经历了上市后显著的波动。这正值更广泛的科技行业持续适应人工智能创新加速的影响以及反垄断监管机构日益严格的审查。

Aehr Test Systems:向人工智能芯片测试的战略转型

Aehr Test Systems作为半导体测试领域的老牌企业,已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AI时代的需求。该公司历来专注于碳化硅(SiC)晶圆级烧机测试,现已积极转向AI专用解决方案。这一重新定位促使其股价显著复苏,此前曾从2023年的50多美元跌至2025年的7美元以下,随后反弹至26.21美元。

财务方面,Aehr在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净收入1830万美元,较2024年同期760万美元增长14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其Sonoma超高功率测试系统的需求,这些系统专为AI处理器定制。截至2025年5月,公司积压订单也激增至1500万美元,高于2024年的700万美元,反映出对其在数据中心用于测试垂直集成或“堆叠”AI芯片的能力的兴趣日益增长。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2025财年总收入从2024年的6600万美元降至5900万美元,并伴随600万美元的运营亏损,与上一财年的1000万美元利润形成对比。Aehr还推出了其首个专门用于AI处理器的生产晶圆级烧机(WLBI)系统,并收购了Incal Technology以扩大其测试解决方案。

Figma:高增长、估值审查和监管干预

基于云的设计软件公司Figma于7月31日经历了备受瞩目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股价定为33美元。股价迅速飙升三倍,达到122美元以上的高点,随后稳定在70美元左右,截至9月初市值为340亿美元。这次最初的飙升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快速增长和产品卓越性的强烈热情。

Figma表现出强劲的销售扩张,从2023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5亿美元,并在过去12个月内达到8.2亿美元。其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1%至2.496亿美元,公司报告该季度净利润为2820万美元。然而,市场最初的狂热已被对其估值倍数和实现持续盈利的长期路径的担忧所抑制。尽管其“40法则”得分(63)超过了AdobeShopify等同行,表明其在增长和盈利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远期市销率(P/S)为34倍,仍显著高于Adobe的7倍销售额。

A重要事件是Adobe试图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但由于欧盟委员会和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的监管机构认为没有明确的批准途径,该收购于2023年12月18日双方同意终止。Adobe随后向Figma支付了10亿美元的终止费。监管机构引用的担忧包括设计软件市场竞争减少、消除重大竞争威胁以及存在“反向杀手式收购”的可能性,即Adobe可能会停产其自身的交互式产品设计工具Adobe XD。此次监管干预加剧了图形设计软件市场的竞争。

市场动态与监管影响分析

Aehr Test Systems近期的复苏突显了市场对向高增长AI利基市场进行战略转型的公司的响应。尽管近期运营亏损,但其专注于技术复杂且服务不足的堆叠AI芯片测试领域,加上不断增长的积压订单,激发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这表明,尽管存在一些历史波动,但市场认为其在半导体行业的专业产品被低估。

相反,Figma的经历凸显了科技行业高增长估值的双刃剑性质。尽管其强劲的收入增长和市场渗透率是不可否认的,但其股价随后的回调反映了投资者对过高预期以及将快速扩张转化为持续盈利的挑战的谨慎。Adobe收购被阻止的案例,有力地说明了监管机构对科技行业并购的审查日益严格,尤其是涉及主导企业收购创新颠覆者的交易。这一决定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表明全球反垄断监管机构坚决反对被认为会扼杀竞争和创新的交易,最终通过促进更具竞争力的格局而使更广泛的市场受益。

展望未来

对于Aehr Test Systems而言,未来的业绩可能与对AI处理器的持续需求以及公司扩展到氮化镓(GaN)功率半导体和硅光子学等新领域的能力息息相关。管理层预计2026财年大多数细分市场的订单将增长,这得益于持续的研发工作。

对于Figma而言,需要关注的关键因素将是其持续的收入增长、在与Adobe激烈竞争中提高盈利能力的能力,以及如何应对投资者对其高估值倍数的预期。Adobe-Figma合并被阻止的更广泛影响将继续影响科技行业的并购战略,公司在试图收购有前景的创新企业时将面临更高的监管障碍。AI创新不断发展的格局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市场情绪和投资机会的主要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