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ture Global (VG) 股价在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后上涨9.1%,强劲的营收增长和创纪录的液化天然气货运量盖过了因运营成本上升导致的每股收益不及预期。分析师上调评级以及Plaquemines LNG项目持续加速投产支撑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尽管对项目成本上升和未来盈利预期的担忧依然存在。
Venture Global股价在2025年第二季度喜忧参半的业绩中上涨,强劲的液化天然气产量抵消了每股收益不及预期
美国液化天然气生产商**Venture Global (VG)**在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后,股价上涨9.1%。该公司强劲的营收增长得益于液化天然气销量的增加,这似乎盖过了因运营成本上升导致的每股收益不及预期。
事件详情
Venture Global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稀释后每股收益(EPS)为0.14美元,低于Zacks共识预期的0.22美元。然而,季度总收入达到31亿美元,显著超过分析师预期的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亿美元大幅增长。
每股收益不及预期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总运营成本和费用,这部分抵消了液化天然气销量增加带来的收益。尽管面临这些成本压力,运营表现依然强劲。Venture Global报告称,2025年第二季度共出口了创纪录的89船货物,比去年同期的36船显著增加。
仍在调试中的Plaquemines LNG项目对这一运营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出口了51船货物,平均液化费用为每百万英热单位7.09美元(MMBtu),远高于同期其Calcasieu Pass设施的每百万英热单位2.66美元。本季度调整后的EBITDA总计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
市场反应分析
市场积极的反应,体现在VG股价自报告发布以来上涨9.1%,表明投资者关注的是强劲的营收增长和运营执行力,而非每股收益不及预期。显著超出预期的收入和创纪录的液化天然气货运量突显了对Venture Global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Plaquemines设施的成功投产。该公司在调试阶段以溢价在现货市场销售Plaquemines货物的策略一直是重要的利润驱动因素。
这种运营优势促使多家分析师上调评级,瑞银(UBS)、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公司将其评级上调至“买入”,并将目标股价定在17.00美元至18.00美元之间。然而,每股收益不及预期归因于较高的运营成本,而且该公司此前已将其2025年全年调整后EBITDA预测下调。由于通货膨胀导致Plaquemines LNG工厂成本估算增加20亿美元的宣布也增加了一层复杂性,导致过去一个月分析师对未来期间的共识估计总体下调了20.59%。这表明分析师发出了一个混合信号,即权衡当前强劲的业绩表现与潜在的未来成本压力。
更广阔的背景与影响
Venture Global的股价表现已超越大盘,自上次报告以来,该公司股价上涨9.1%,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6.2%。在过去六个月中,VG股价上涨了近28%。该公司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第二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商,凸显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战略重要性。
然而,其目前的估值指标值得关注。市值为330亿美元,往绩市盈率(P/E)为25.2,一些分析表明该股票相对于其盈利可能被高估。这一市盈率也显著高于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的市盈率22.5。该公司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这可能影响未来的财务灵活性。一项增加市场复杂性的内部事件是首席商务官Earl Thomas在2025年9月行使期权后,出售了1,000,000股A类普通股,价值超过1,370万美元。
专家评论
在强劲的运营数据发布后,分析师们表达了新的信心:
瑞银(UBS)将Venture Global的股票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理由是“Plaquemines项目产能增长超出预期”,并维持18.00美元的目标股价。
同样,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实地考察Plaquemines LNG设施后,将该股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股价为17.00美元。高盛(Goldman Sachs)重申了其“买入”评级和18.00美元的目标股价,强调了公司运营中的积极进展。
展望未来
Venture Global未来的发展轨迹可能取决于其有效管理不断升级的项目成本(特别是Plaquemines设施的成本)以及维持其强劲的液化天然气销售增长的能力。该公司2025年全年调整后EBITDA指引仍为64亿-68亿美元,预计总出口货物量在367至389船之间,其中Calcasieu项目出口144-149船,Plaquemines项目出口227-240船。
投资者将密切关注Plaquemines项目完工、成本控制以及该公司长期合同策略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考虑到与现货市场销售相关的历史仲裁案件。Venture Global的整体市场情绪仍不确定,其特点是潜在波动性,因为投资者权衡强劲的运营业绩与成本压力和估值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