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金融科技格局在分歧的加密貨幣政策中航行
在最近於孟買舉行的全球金融科技節上,一次顯著的缺席定義了此次討論:對加密貨幣和穩定幣討論的積極邊緣化。這反映了印度對數位資產堅定不移的監管謹慎態度,即使全球加密貨幣市場正在經歷顯著的擴張並融入主流金融。這種戰略分歧使印度的金融科技行業走上了獨特的軌道,優先考慮主權控制和金融穩定,而不是廣泛的去中心化資產採用。
全球數位資產增長中的監管模糊性
印度的監管機構,特別是印度儲備銀行(RBI),一直對私人加密貨幣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表示擔憂。儘管全球取得了進展,包括比特幣在2025年10月5日達到125,689美元的歷史新高,以及美元穩定幣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但印度似乎不願為該行業制定具體的立法。相反,據報導,政府傾向於維持部分監督,認為全面監管可能會賦予「合法性」,從而使該行業「系統性」並更難控制。
這種謹慎的方法與主要經濟體的舉措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美國,SEC批准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標誌著將加密貨幣融入傳統市場的舉動。同樣,歐盟也引入了加密資產市場(MiCA)法規,旨在建立一個在創新與成員國法律確定性之間取得平衡的統一框架。然而,印度選擇了一條推崇央行數位貨幣(CBDC),即數位盧比的道路,作為一種受監管的替代方案。零售電子盧比於2022年12月推出,目前涉及19家銀行和700萬用戶,RBI行長強調其作為印度數位公共基礎設施關鍵層的作用。
經濟影響和人才流失
印度長期存在的監管不確定性帶來了切實的經濟後果。金融科技行業的投資從2021年的92億美元驟降至去年的35億美元,這一下降部分歸因於模棱兩可的加密貨幣立場。這種對私人數位資產商業用例的「寒蟬效應」延伸到人力資本,行業觀察家警告稱將出現顯著的「人才流失」。據報導,印度約**80-85%**的頂尖加密貨幣人才已國際遷移,尋求更清晰的監管環境和創新機會。
儘管印度在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截至2025年擁有超過1.19億加密貨幣用戶,在Chainalysis 2025年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指數的所有子類別中名列前茅,但其內部政策卻造成了悖論。政府對加密貨幣收益徵收30%的稅,對超過10,000盧比的交易徵收**1%**的源頭扣稅,這是世界上最嚴格的加密貨幣稅收制度之一。這種雙重策略旨在利用數位金融的優勢,同時減輕對貨幣穩定性的感知風險,並確保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官方認為私人加密貨幣無法保證這些。
更廣泛的背景和未來展望
印度的策略反映了去中心化數位資產與國家控制的金融創新之間更廣泛的全球辯論。通過推廣自己的CBDC並對私人加密貨幣持懷疑態度,印度正在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優先考慮主權控制的國家。RBI將數位盧比視為未來金融創新的基礎,包括一個新的統一市場接口,用於通過CBDC結算的數位代幣進行即時金融資產交易。
然而,這種做法存在扼殺其私營部門創新,並可能錯過蓬勃發展的加密生態系統帶來的更廣泛經濟利益的風險。與全球趨勢的背離,特別是在其他司法管轄區出現的強烈機構興趣和監管清晰度,可能會影響印度在不斷發展的數位經濟中的競爭力。未來幾年可能會揭示這種謹慎立場對印度在全球金融科技和加密貨幣領域地位的長期影響。
來源:[1] 印度在金融科技盛會中將加密貨幣和穩定幣拒之門外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india-leaves-c ...)[2] 加密貨幣實時新聞與更新:印度財政部長呼籲做好穩定幣準備 — 經濟時報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3] 今日比特幣新聞:加密貨幣飆升創紀錄,監管變化之際印度考慮比特幣儲備 — AInvest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