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隨著青年失業率上升、持續的住房負擔能力問題以及人工智能驅動的年輕一代就業崗位流失,美國股市面臨日益增長的阻力,預示著更廣泛的美國經濟和消費者基礎的潛在脆弱性。這些發展正在導致高度不確定性和潛在的看跌前景,對市場穩定和未來增長具有重要影響。
事件詳情
作為美國最大一代的Z世代的勞動力市場正顯示出顯著的緊張。2025年初,20-24歲人群的失業率達到8.3%,比2023年飆升2.8個百分點。這一數字與整體城市失業率形成鮮明對比,例如在中國,2025年4月16-24歲青年失業率為15.8%,而整體城市失業率為5.1%。除了顯性失業,美國超過40%的Z世代工人未能充分就業,這表明相當一部分人實際上處於失業或經濟不活躍狀態。這種就業不安全感並非普遍存在;雖然焊接和管道等貿易職業的失業率為7.2%,但法律和諮詢等白領行業正面臨人工智能驅動的就業崗位流失,尤其影響初級崗位。
與此同時,住房負擔能力仍然是一個關鍵問題。70%的Z世代表示懷疑自己能否擁有住房,**50%的人表示月光。2025年的美國房地產市場以區域差異為特徵,東北部城市中心房價飆升,而陽光地帶市場則停滯或下跌。高抵押貸款利率,尤其是持續高於6%**的利率,繼續限制需求,加劇了對年輕人口的金融壓力。
市場反應分析
Z世代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被視為更廣泛經濟衰退的潛在“礦井裡的金絲雀”。青年失業率上升和住房負擔能力不足的集體影響直接威脅到消費者支出,而消費者支出約佔美國經濟活動的70%。消費者基礎的疲軟可能對整體市場表現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在依賴非必需品支出的行業。此外,人工智能驅動的白領行業入門級職位流失可能會加速這一趨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金融不安全感並重塑勞動力市場動態。如果經濟狀況顯著惡化,特別是如果當前的高抵押貸款利率繼續抑制住房需求和消費者活動,這種狀況可能會迫使美聯儲考慮調整貨幣政策。
更廣泛的背景和影響
當前20-24歲青年失業率和未充分就業率上升至8.3%,代表了經濟不穩定時期通常觀察到的水平。這反映了更廣泛的全球預警信號,包括資產定價錯誤和巨大的全球債務負擔,該負擔在2024年第一季度達到315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331%。市場集中度高,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排名前10的股票約佔其總市值的36%,這表明如果這些潛在的經濟壓力升級,市場將面臨脆弱性。
Z世代的金融不安全感已經重塑了消費行為,轉向必需品和體驗而非奢侈品。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提出了識別對這些轉變具有韌性的行業的關鍵需求。醫療保健和護理領域可能出現機會,這些領域受自動化影響較小;以及教育科技和技能提升領域,以滿足Z世代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像Teladoc Health (TDOC)這樣的公司,在2024年實現了18%的收入增長,以及UnitedHealth Group (UNH),通過其OptumCare部門預計2025年EBITDA利潤率為18.7%,都體現了潛在的受益者。同樣,Coursera (COUR)報告稱,受企業技能提升驅動,其2024年企業收入增長了29%。在住房領域,派發股息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REITs)和具有韌性的城市市場提供了穩定的途徑,其中Equity Residential (EQR)**用於城市多戶住宅敞口,**USG Corporation (USG)**用於展示關稅韌性的材料都值得關注。
專家評論
專家們越來越多地警告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變革性影響。諮詢集團麥肯錫建議公司保持對入門級職位的投資,指出由於人工智能導致的人員削減可能導致“長期人才缺口”。高管獵頭公司Patrick Morgan的James O'Dowd觀察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正在非常認真地考慮人工智能,以更具成本效益地複製初級工作。”這一趨勢在會計行業尤為明顯,畢馬威將2023年畢業生招聘從1,399人削減至942人,德勤削減了18%,安永削減了11%,普華永道削減了6%。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奧警告稱,存在“大去槓桿化”現象,其中人工智能加速了生產力,但取代工人的速度快於新崗位的出現。貝萊德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表示,人工智能的影響在金融和法律服務領域已經顯現,並預測到2035年白領工作將“重組”。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估計,人工智能將在15年內主導重複性任務。潘興廣場的比爾·阿克曼認為,由於成本壓力,企業對人工智能的採用正在加速,可能會縮短時間表。相反,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反駁說,如果與再培訓相結合,人工智能可以增強美國競爭力。
展望未來
這些代際經濟逆風的匯合預示著市場參與者將經歷一段高波動和持續重新評估的時期。美國經濟在解決持續的負擔能力問題的同時吸收人工智能驅動的就業崗位流失的能力將至關重要。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即將發布的經濟報告,特別是那些與勞動力市場健康和通貨膨脹相關的報告,因為這些報告將嚴重影響美聯儲的政策決定。潛在的降息至5.5%可能會為房地產市場和消費者借貸成本帶來一些緩解,但人工智能驅動的結構性變化可能需要持續的適應。那些優先考慮再培訓並戰略性投資於人工智能彈性行業或那些促進再培訓的公司,很可能更有效地駕馭這一不斷變化的格局。長期影響指向勞動力市場和消費模式的根本性重塑,需要細緻和適應性強的投資策略。
來源:[1] 不為年輕人而生的經濟 (SPX) (https://seekingalpha.com/article/4826669-an-e ...)[2] Z世代就業不安全感:應對勞動力市場轉變和投資機遇 - AInvest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3] 住房鴻溝:2025年區域差異和政策驅動機遇的應對 - AInvest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