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DeepSeek推出了一款具有代理功能的先進人工智能模型,加劇了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競爭。這一進展導致美國科技股和半導體股票大幅下跌,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估值和競爭格局。

DeepSeek新AI模型加劇全球競爭,引發美國科技股拋售

週一,美國股市大幅下跌,科技和半導體板塊領跌,投資者對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DeepSeek的市場進入和迅速崛起做出反應。該公司的新AI模型擁有先進的代理功能和前所未有的成本效益,預示著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競爭日益激烈。

事件詳情

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已發布其大型語言模型的更新版本DeepSeek-V3.1,並計劃進一步開發,包括高級代理功能。這一戰略舉措使DeepSeek成為OpenAI等美國老牌領導者的直接挑戰者,也是在中國國內市場與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巨頭競爭的關鍵參與者。該公司的模型DeepSeek-R1展示了與OpenAI的o1和谷歌的Gemini-2.5 Pro相媲美的能力。主要進展包括DeepSeek-Coder V2在HumanEval基準測試中達到85.6%,以及DeepSeek-VL在12種語言中的實時多模態能力。

市場反應分析

DeepSeek的出現引發了週一美國市場的顯著拋售。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錄得自12月18日以來最大的單日百分比跌幅。半導體股票受到的衝擊最大,芯片製造商指數下跌9.2%,創下自2020年3月以來最大的單日百分比跌幅。英偉達公司 (NVDA) 股價暴跌17%,導致該芯片製造商市值損失約6000億美元——這是其在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該領域的其他主要參與者,博通公司 (AVGO)美滿電子科技公司 (MRVL),股價均下跌約11%。更廣泛的科技公司也出現收縮,微軟公司 (MSFT)Meta平台公司 (META)Alphabet公司 (GOOGL) 錄得2.1%4.2%不等的跌幅。AI服務器製造商戴爾科技公司 (DELL) 下跌8.7%,日本投資者軟銀集團公司股價下跌超過8%。市場反應表明投資者擔心利潤豐厚的人工智能領域競爭加劇以及成本效益高的新進入者可能帶來的價格壓力。

更廣泛的背景與影響

DeepSeek的戰略優勢源於其極具成本效益的開發和運營模式。例如,DeepSeek-R1模型所需的訓練成本不到600萬美元,這僅是西方實驗室為達到類似性能通常花費數十億美元的一小部分。這種效率使DeepSeek能夠以每百萬代幣輸入低至0.10美元、輸出0.20美元的價格提供代幣,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降低了90%。這種激進的定價策略打破了AI模型訓練的經濟學,並可以加速在價格敏感市場中的採用。該公司採用的開源模型方法,其DeepSeek-V3模型開發成本低於600萬美元且使用的數據少於競爭對手,提供了一個可行、更便宜的替代方案,挑戰了OpenAI等公司的訂閱式商業模式。DeepSeek報告稱,到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月活躍用戶達到1.25億,最近獲得了5.2億美元的C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34億美元。其中包括8000萬美元用於節能訓練基礎設施,強調了對可持續增長的承諾。

AI代理生態系統的快速增長顯而易見,該領域的初創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獲得了28億美元。同期,全球有1161億美元投入到1,403項AI交易中,AI相關企業佔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風險投資的71%。預測顯示,到2025年底,**25%**使用生成式AI的企業將部署代理系統。

在中國,競爭同樣激烈。阿里巴巴集團的雲計算部門阿里云報告稱,6月季度收入為334億人民幣(46億美元),同比增長26%,這得益於對AI和雲基礎設施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在2025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大型語言模型佔中國企業級AI使用量的17.7%,領先於字節跳動的豆包(14.1%)DeepSeek(10.3%)阿里云在2025年上半年佔據中國AI雲服務市場35.8%的份額。中國AI雲市場預計將從今年的208億人民幣增長一倍以上,達到2025年的518億人民幣(73億美元)。儘管DeepSeek迅速崛起並獲得政府支持,但它在中國主要被視為技術賦能者,通過其免費訪問的模型實現AI的普及,而不是與根深蒂固的巨頭直接進行商業競爭。

專家評論

彭博情報高級分析師Robert Lea對中國雲計算公司的盈利前景表示謹慎。

“對人工智能需求上升將給中國雲計算公司帶來可觀的盈利增長的樂觀情緒仍然是錯誤的,”Lea表示。他進一步預測,“價格戰和飆升的能源成本將使中國分散的雲行業在未來三年內處於虧損狀態。”這一觀點凸顯了AI競賽的資本密集性以及儘管市場快速增長仍面臨盈利挑戰。

展望未來

DeepSeek及其成本效益高、性能卓越的AI模型進入市場,標誌著人工智能領域全球競爭進入新階段。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巨頭可能面臨持續的價格和創新壓力,因為公司都在爭奪市場份額。儘管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公司在國內市場佔據強勢地位,並繼續大力投資AI基礎設施,但它們將區域主導地位轉化為全球領導地位的能力仍受到監管壁壘和激烈國際競爭的挑戰。持續的價格戰和不斷升級的基礎設施成本是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影響全球AI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戰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