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國商務部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電動汽車將需要出口許可證。此舉旨在確保電動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並遏制未經管制的出口,導致蔚來和理想汽車等主要中國電動汽車股票下跌。
- 新出口許可證 - 中國商務部規定,自2026年1月1日起,純電動汽車需要出口許可證,與現有燃油車規定保持一致。
- 市場低迷 - 在2025年9月26日宣布後,蔚來股價下跌6.16%,理想汽車股價下跌5.62%。
- 行業穩定目標 - 法規旨在解決激烈的價格競爭,管理出口,並提升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全球聲譽。
中國商務部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電動汽車將需要出口許可證。此舉旨在確保電動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並遏制未經管制的出口,導致蔚來和理想汽車等主要中國電動汽車股票下跌。
美國上市的中國電動汽車(EV)製造商蔚來公司和理想汽車公司的股價在2025年9月26日週五下跌,此前北京宣布了新的出口法規。中國商務部與其他政府部門聯合公布,計劃從2026年1月1日起,對銷往海外的純電動汽車(BEV)實施強制性出口許可證。這項政策轉變旨在使電動汽車出口規定與現有燃油車規定保持一致,為快速擴張的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引入新的監管層面。
這項新政策要求汽車製造商為純電動汽車出口獲取許可證,標誌著一次重大的監管調整。在宣布當天,蔚來股價下跌6.16%至7.00美元,而理想汽車股價下跌5.62%至24.36美元,反映了投資者即時的擔憂。該法規預計將影響中國約50%的插電式電動汽車出口,覆蓋截至今年為止受監管類別的約108萬輛。在2025年前七個月,中國公司出口了價值超過19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其中電動乘用車在2025年1月至8月期間出口了138.5萬輛,佔汽車出口總額的28.1%。2024年,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量達到165萬輛,幾乎是2022年數字的兩倍。
市場的負面反應源於電動汽車製造商在應對新許可證系統時可能面臨的潛在複雜性和成本增加。然而,北京表示這項政策的主要目標是促進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這包括遏制未經授權的貿易商進行的「平行出口」,這些出口導致了混亂的定價和不足的售後服務,從而可能損害中國品牌在全球的聲譽。透過將出口許可證申請限制在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或OEM授權公司,政府旨在加強監管,確保出口車型具有更高的質量標準和充足的售後市場支持。麥格理的分析師認為,像比亞迪這樣的大型企業直接出口,在2025年前七個月海外註冊了30.6萬輛,不太可能受到限制。這一戰略轉變也被視為旨在解決「內卷」——一個描述國內電動汽車市場激烈且往往無利可圖的競爭和價格戰的術語——通過鼓勵轉向基於價值的競爭和高利潤出口。
出口許可證的引入可能會重塑全球電動汽車格局,並可能緩解貿易緊張局勢,特別是與歐盟的關係,歐盟此前曾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通過確保更嚴格的標準,中國旨在提升其電動汽車品牌的全球聲譽。新規則明確排除了內燃機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汽車(PHEV/EREV)以及沒有車輛識別碼的較小型純電動汽車。雖然這項政策可能會帶來額外的複雜性,但它可能促使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實現更穩定和可持續的增長。包括寶馬、梅賽德斯和大眾在內的歐洲汽車製造商已經面臨來自美國關稅和中國競爭加劇的挑戰,這凸顯了汽車行業的全球互聯性。理想汽車作為重要的參與者,報告稱2024年銷量超過50萬輛,約佔中國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4%。其阿爾特曼Z值(Altman Z-Score)為2.69,使其處於財務「灰色區域」,表明新的許可制度給這類公司帶來了另一層不確定性。
專家們將此舉視為一項雙管齊下的戰略。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秘書長崔東樹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因其設計和質量而對全球汽車用戶極具吸引力。因此,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出口自2021年以來迅速增長。貿易壁壘不會拖累其出口增長。」這一觀點表明,儘管法規帶來了摩擦,但中國電動汽車的潛在需求和質量可能會繼續推動出口。上海明亮汽車服務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金柱補充說:「所有跡象表明,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決心今年將業務國際化。」
展望未來,新法規可能會激勵中國汽車製造商直接在歐洲等主要海外市場建立生產基地,以應對新的監管環境,並可能緩解國際貿易關係。像小鵬汽車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了歐洲生產合作,Dreame正在探索海外工廠的選址。投資者將密切關注這些新法規的實施及其對中國電動汽車股票表現、全球電動汽車供應鏈和汽車行業國際貿易動態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