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公司在2025年7月全球汽车产量同比下降7%,达到277,635辆。这一减少标志着一个更广泛趋势的延续,年初至今全球产量下降近8%。下降主要归因于海外生产的疲软,特别是在亚洲,因为汽车行业正在应对供应链复杂性、不断变化的贸易政策以及向电动汽车的战略转型。

市场概览:本田产量萎缩

本田汽车公司(HMC),这家日本跨国汽车制造商,宣布其2025年7月全球汽车产量同比下降7%,总产量达到277,635辆。这一数字低于去年同月生产的298,649辆。7月份的业绩延续了该汽车制造商的更广泛趋势,因为2025年前七个月的全球产量同比下降近8%,至2,014,016辆。

详细生产数据

7月份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外制造业大幅减少。日本以外的产量在7月份下降了11.5%,达到209,831辆,低于去年7月的236,970辆。年初至今,海外产量下降了9%以上。

关键区域数据显示出显著变化:亚洲产量出现明显下滑,年初至今下降23%,其中受中国产量急剧下降影响尤为严重。北美产量年初至今也下降了2%。相比之下,日本国内产量部分抵消了这一影响,7月份增长10%至67,804辆,高于去年同期的61,679辆,尽管年初至今略有下降。虽然日本出口量从4,892辆大幅增加至9,358辆,但日本国内销量在7月份从59,782辆下降至52,438辆。

影响产出的根本因素

本田观察到的产量萎缩是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更广泛挑战的体现。供应链中断、不断变化的贸易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向电动汽车(EV)的根本性转变等因素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范围内,供应链活动在7月份出现下降,GEP全球供应链波动指数显示从6月份的-0.17降至-0.35,表明全球闲置产能增加。全球制造业需求降温趋势部分归因于美国制造商为应对关税变化而战略性地缩减采购量,此前他们为预期关税变化而建立了库存。GEP咨询副总裁**约翰·皮亚泰克(John Piatek)**评论这一趋势时表示:

“当我们剔除企业为避免关税而提前囤积库存和重新安排货物运输的情况时,其根本情况表明全球制造业需求正在放缓。”

他进一步补充道:“7月份的数据显示订单明显回落,美国制造商正为未来需求下降做准备。”虽然中国工厂的采购量在7月份有所上升,但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其他亚洲经济体在工厂采购活动中显示出潜在的弱点。

在日本,7月份工业生产环比下降1.7%,降幅大于预期,并逆转了6月份的增长。这种放缓与生产商面临当地和海外需求疲软有关,部分原因是美国贸易关税。

战略调整和市场动态

本田一直在积极调整其战略以应对这些复杂的市场状况。2024年,在持续的供应链问题、美国关税以及向电动汽车过渡相关挑战的影响下,该公司的全球产量显著下降了10%。仅墨西哥进口关税一项就估计每年给本田带来14亿美元的损失,这导致他们此前将其全年利润预测削减了59%。

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本田正在进行重大的运营调整。2024年,本田在中国销售的内燃机(ICE)汽车销量下降了30.9%,这是近十年来销量首次跌破一百万辆。作为回应,本田正在削减其内燃机产能,同时加速其电动汽车战略。这包括计划在2025年3月前关闭东风本田发动机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将其年生产量减半至260,000辆。此外,与广州汽车集团(GAC)的合资工厂于2025年1月停止运营,取消了240,000辆的年生产能力。这些变化将使本田在中国的总产能从149万辆缩减至约96万辆。

这一战略转向反映了中国电动汽车领域国内制造商的积极增长,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200万辆,可能超过内燃机汽车销量。本田也在调整其全球战略,目前的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销售220万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这比其最初以电动汽车为中心的目标减少了30%,反映出在当前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和成本障碍下的务实方法。

对汽车行业的更广泛影响

本田的生产挑战并非孤立存在。更广泛的汽车行业正在应对供应链瓶颈、地缘政治贸易紧张局势以及昂贵且分散的电气化转型等多种问题。其他主要汽车制造商也报告了对其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目标的调整,以及临时停产,这表明了行业范围内的谨慎态度。

尽管7月份产量下降,但本田汽车公司最近上调了截至2026年3月31日的财年合并盈利预测。该公司现在预计销售收入为21,100,000百万日元(此前为20,300,000百万日元),营业利润为700,000百万日元(此前为500,000百万日元)。此次上调归因于“分析关税影响并根据最新情况重新评估公司外汇假设”。

展望与投资者考量

产量下降的短期影响可能因对收入和盈利能力的担忧而对本田的股价表现造成负面压力。然而,长期前景将取决于本田战略调整的有效性,特别是其加速关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及其驾驭复杂的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环境的能力。

投资者将密切关注未来的生产数据、区域销售业绩以及关税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对车辆类型需求持续影响。该公司上调的盈利预测表明,尽管面临运营挑战,但其财务韧性具有一定信心,这表明尽管产量可能会波动,但成本管理和战略性市场定位仍然是关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