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中国科技公司蚂蚁集团和京东因北京监管机构的建议暂停了在香港的稳定币项目。监管机构对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及其对央行货币主权和数字人民币项目的潜在威胁表示担忧。
- 蚂蚁集团和京东因受到**中国人民银行(PBoC)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的压力,暂停了在香港的稳定币计划。
- 北京认为私人稳定币是对其**“铸币权”的挑战,也是对数字人民币(e-CNY)**项目的潜在威胁。
- 尽管香港努力建立全面的**《稳定币条例》**,此举仍给亚洲稳定币市场带来了监管不确定性。
中国科技公司蚂蚁集团和京东因北京监管机构的建议暂停了在香港的稳定币项目。监管机构对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及其对央行货币主权和数字人民币项目的潜在威胁表示担忧。
中国科技公司蚂蚁集团和京东已暂停其在香港的稳定币开发计划。这一决定是在**中国人民银行(PBoC)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干预之后作出的,两家机构对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及其对货币主权的潜在影响表示了严重担忧。
蚂蚁集团和京东这两家中国科技领域的关键参与者,已暂停其在香港发行稳定币的计划。这些暂停直接源于北京监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指导。消息人士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不鼓励参与香港的稳定币试点项目,理由是允许私营企业创建或管理类似货币的资产存在风险。北京的监管机构认为,私人发行的稳定币可能对中央银行的最终货币权力(通常被称为“铸币权”)构成挑战,并可能对**数字人民币(e-CNY)**项目构成威胁。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份的一个金融论坛上呼应了这些观点,他敦促警惕过度使用稳定币进行资产投机,并质疑其效用。他呼吁仔细评估作为技术基础的代币化的真实需求。在这些言论之后,据报道出现了一种更为谨慎的监管立场,有效地冻结了源自中国实体在香港的私人稳定币项目。
这次监管干预给香港乃至可能整个亚洲市场的稳定币开发和采用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考虑类似 ventures 的公司可能会因为监管风险的增加而重新评估其战略。此举强化了中国对私人数字货币的严格立场,可能将稳定币创新引导至全球更多对加密货币友好的司法管辖区。尽管有这些发展,摩根大通指出,稳定币的全球接受度最终可能增强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作用,据估计,大约99%的稳定币由美元或美元计价资产支持。
北京监管机构阐明的核心关切围绕货币主权。
“真正的监管关切是,谁拥有最终的铸币权——是中央银行还是市场上的任何私营公司?”
这种观点强调了中国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与通常与私人数字资产相关的去中心化性质之间的根本性意识形态差异。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强调需要警惕系统性风险。
“我们需要警惕稳定币被过度用于资产投机的风险,因为误导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欺诈和不稳定。”
这一决定与香港积极将自身定位为领先的Web3和加密金融中心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2025年8月1日实施其全面的《稳定币条例》(第656章)后,于2025年8月开始接受稳定币发行方的申请。该条例建立了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最低实缴股本2500万港元、300万港元的流动资金,以及健全的准备金支持和**反洗钱/了解你的客户(AML/KYC)**协议。该框架旨在确保财务稳健性,保护投资者,并在安全的环境中促进创新,最初重点关注法定货币参考稳定币(FRS)。
尽管香港拥有渐进的监管框架,北京的影响力仍延伸至其他数字资产活动。中国监管机构还非正式地建议几家中国经纪公司暂停其在香港的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操作。这表明北京正在更广泛地收紧监管,尽管香港继续推进其数字资产战略,旨在成为中国大陆与国际加密市场之间的桥梁。这种分歧凸显了该地区数字资产复杂的监管格局,其中香港的创新雄心必须应对北京对金融稳定和控制的总体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