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中國四中全會首次披露了「十五五」規劃(2026-2030年)的初步展望,這預示著中國將繼續專注於既定的經濟目標,而非重大戰略轉向。
- 政策延續性 - 該規劃強調現代化、技術創新、自給自足以及提振國內需求,與此前的戰略保持一致。
- 增長目標 - 預計未來十年年均GDP增速將達到4-5%,目標是到2020年至2035年間經濟規模翻番。
- 國內再平衡 - 刺激內部消費和減少外部依賴是核心內容,伴隨著旨在促進家庭消費和產業升級的重大金融舉措。
中國四中全會首次披露了「十五五」規劃(2026-2030年)的初步展望,這預示著中國將繼續專注於既定的經濟目標,而非重大戰略轉向。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25年10月23日閉幕,向金融市場首次披露了中國「十五五」規劃(2026-2030年)的重點。公報顯示,中國將明確延續現有政策重心,強調現代化、創新、自給自足以及提振國內需求作為國家經濟發展軌跡的核心原則。
這一戰略藍圖重申了中國在2020年至2035年間經濟規模翻番的長期目標,旨在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預計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未來十年將需要年均4-5%的經濟增長率。該規劃明確優先發展「高質量發展」,並旨在「實現技術自給自足的突破」,特別是在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以培育「新質生產力」。
公報發布後,市場立即反應總體平穩。富時中國A50期貨、人民幣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基本保持不變,這表明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預料到政策的延續性,或正在等待更詳細的實施策略。現有政策重點的重申似乎為中國經濟治理提供了某種程度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這在全球不確定性中尋求連續性的市場看來是積極的。
值得注意的是,提振國內需求的重點被認為是「市場最密切關注的領域之一」,這表明投資者對中國將如何刺激內部消費和推動增長的機制充滿興趣。雖然初步公報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概述,但缺乏具體實施細節也留下了一些不確定性。
中國加強技術自給自足的努力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外部技術限制加速了這一進程。這項戰略旨在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培養本土創新,這對全球技術供應鏈和國際公司具有深遠影響。對於外國公司而言,情況分為兩類:在與北京戰略重點(如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致的領域,它們正經歷順風。例如,2025年第一季度生物製藥製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飆升了63.8%。相反,傳統製造業和依賴出口、未進行高科技升級的外國公司由於國內競爭加劇和積極淘汰低附加值活動而面臨巨大壓力。
該計劃致力於將經濟從歷史上對出口和債務的依賴轉向內部驅動模式。預計中國家庭將增加支出以吸收過剩的製造能力並應對潛在的通貨緊縮,考慮到近期淨出口在經濟擴張中佔據主導地位而消費滯後,這是一個關鍵的轉變。這包括保持製造業份額,促進優質服務增長,以及現代化基礎設施。
為實現這一再平衡,中國正在實施一項多管齊下的戰略來提振國內需求。這包括由政府債券資助的財政刺激和金融部門舉措以及擴大貸款。一項關鍵政策是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由3000億元(420億美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旨在釋放消費潛力並推動產業升級。中國建設銀行(CCB)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在積極拓寬消費金融產品,個人消費貸款增加627億元,信用卡貸款增加513億元就是明證。
儘管四中全會公報提供了基礎性概述,但「十五五」規劃的完整詳細文本預計將在明年三月的「兩會」上發布。投資者和分析師將密切關注這些即將發布的細節,特別是關於刺激國內需求和技術自給自足舉措的具體政策機制、目標和時間表。中國經濟向內部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持續轉向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塑造全球貿易動態和投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