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密貨幣社區應對不斷發展的量子計算能力帶來的生存威脅,關於比特幣匿名創建者中本聰可能重新出現的猜測加劇。專家和開發人員正在積極開發抗量子解決方案,並提出強制遷移到新的加密標準以保護網絡及其大部分供應的建議。
週二,美國股市收高,科技板塊和加密貨幣板塊受到顯著關注,因為圍繞數字資產對抗量子計算的長期安全性討論加劇。此前,Sharplink Gaming 聯席首席執行官 Joseph Chalom 發表言論,他表示如果量子計算對加密貨幣構成生存威脅,比特幣(BTC-USD)的匿名創建者中本聰可能會重新出現。
比特幣的量子指令
這一擔憂的核心是量子計算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它可能會危及支撐現代數字資產的加密基礎。儘管SHA-256作為比特幣的主要哈希算法,被普遍認為在2030年以後仍能抵禦量子攻擊,但用於交易簽名的**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ECDSA)**則呈現出更直接的脆弱性。專家認為,ECDSA可能在2030年代初中期變得容易受到量子攻擊,一些預測「Q日」(即量子計算機能夠破解當前加密技術之日)最早可能在2027年。
為應對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比特幣開發者提出了一項名為「後量子遷移和傳統簽名日落」的激進提案。該多階段計劃於2025年7月提交,旨在將比特幣過渡到抗量子密碼學並逐步淘汰傳統簽名類型。該提案強調,大約25%的比特幣總供應量,即超過490萬BTC(按當前價格計算,價值近5930億美元),目前存在於脆弱的錢包格式中,其中包括與中本聰估計持有的100萬BTC(超過1200億美元)相關的部分。
市場反應與波動性
中本聰可能回歸的投機性質,加上圍繞量子計算時間表和擬議協議變化的不確定性,給加密貨幣市場帶來了高度不確定性和預期波動性。中本聰的任何決定性行動或強制性的網路硬分叉以實施抗量子解決方案,都可能引發重大的市場波動,吸引投機興趣和投資者的謹慎態度。
更廣泛的影響和戰略響應
量子威脅不僅限於比特幣,而是延伸到整個價值4萬億美元以上的全球加密貨幣市場。一個主要擔憂是「現在收穫,稍後解密」威脅,即惡意行為者現在收集加密數據,並打算在功能足夠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可用時對其進行解密。這凸顯了整個金融部門採取積極措施的迫切需要。
監管機構正在關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正在積極審查「後量子金融基礎設施框架 (PQFIF)」,以指導加密行業過渡。該框架引用了 BTQ Technologies Corp. 的量子安全穩定幣網路 (QSSN) 作為試點項目的靈感來源,這些項目專注於量子安全代幣化存款,標誌著向符合新興 NIST 標準的具體實施邁進。SEALSQ (NASDAQ: LAES) 和 01 Quantum 等公司也在開發和提供抗量子密碼解決方案,認識到金融機構整合後量子密碼學 (PQC) 的戰略必要性。
專家觀點和歷史背景
儘管Joseph Chalom的預測將中本聰可能重新出現的時間點設定在5到10年內,但ChatGPT和Gemini等AI模型對SHA-256面臨的重大量子威脅提供了更長的時間線,表明在2035-2045年之前極不可能發生。然而,更為脆弱的ECDSA仍然是近期關注的問題。
有趣的是,中本聰本人早在2010年就預見到了這種算法風險,他指出了SHA-256的強大之處,但也概述了比特幣在需要時過渡到新的哈希或簽名方案的途徑,這表明其原始設計中固有的適應性。
前進的道路
加密貨幣格局正處於關鍵時刻。擬議的「後量子遷移和傳統簽名日落」計劃強調到2030年強制遷移到抗量子地址,並發出嚴厲警告:「未能升級,您肯定會失去對資金的訪問權限。」 這凸顯了用戶和機構採納新加密標準的緊迫性。
展望未來,抗量子協議的成功實施取決於量子計算的持續進步、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社區就必要升級達成共識的能力,以及PQC解決方案的進一步發展和全球標準化。QSSN計劃於2025年第四季度投產等舉措,以及通過ITU、ISO、ETSI和IEEE等機構進行的全球標準化持續努力,對於確保數字資產在量子時代的未來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