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8月重回通缩,同比收缩0.4%,表明需求持续疲软,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全球影响的新担忧。
中国CPI在8月需求疲软中进入通缩区间
随着全球市场消化**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8月跌入通缩区间的消息,美国股市收盘涨跌不一,这标志着可能波及国际经济的重大经济发展。最新数据显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内需持续疲软。
事件详情:8月通缩数据
中国官方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25年8月同比收缩0.4%,降幅大于预期的0.2%,在7月持平后显著重回通缩。这标志着中国自5月以来的首次CPI负增长。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8月同比下降2.9%,工厂出厂价格通缩已连续35个月。虽然整体CPI出现下降,但剔除波动性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小幅上涨0.9%,达到2024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然而,核心通胀的这种微弱改善并未抵消更广泛的通缩压力。8月份食品价格跌幅为4.3%,而7月份为2.7%,其中猪肉、新鲜蔬菜和水果价格跌幅显著。耐用消费品通缩也加剧,上月下跌3.7%,而7月为3.5%。
市场反应分析:结构性挑战与政策应对
中国重回通缩反映出深刻的结构性挑战,这主要是由房地产行业困境驱动的,房地产行业约占GDP的30%,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2%。高储蓄率和就业不确定性加剧的消费者需求疲软进一步抑制了支出。这种动态表明,仅靠传统的货币和财政工具可能不足以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已加大了应对通缩压力的力度。措施包括补贴旧家电以旧换新和承担部分消费贷款利息成本。正在考虑的关键政策举措包括将财政赤字率从2025年的GDP的3%提高到4%,发行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PBOC)还有可能降息40个基点,这将是201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更广泛的背景与影响:全球连锁效应
中国持续的通缩压力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持续的通缩可能导致对中国市场有大量敞口跨国公司的企业盈利进一步疲软。这也可能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更激进的货币宽松措施,这可能会影响全球货币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
此外,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等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已达到临界水平。这种产能过剩加剧了与美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并可能导致对中国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进一步影响全球贸易流动。全球经济面临来自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减少,这使得全球各国央行的通胀正常化努力复杂化。
专家评论
经济学家普遍预计,中国的通缩压力将持续到2026年,预计PPI全年仍将保持负增长。在短期内实现政府2%的通胀目标似乎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鉴于国内需求疲软和产能持续过剩,我们怀疑中国在短期内通缩环境会有太大改善,”凯投宏观分析师指出。
展望:刺激与改革的路径依赖
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侧刺激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供给侧整合努力的成功。如果国内消费没有实质性改善,中国经济就有可能陷入低增长、通缩的循环。未来几天和几周需要关注的关键因素包括任何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进一步公告,以及近期实施措施对消费者支出和工业产出的初步影响。这些政策应对措施的成功或失败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持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