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韓國國稅廳(NTS)宣布計劃對欠稅人進行上門搜查並沒收冷錢包設備,標誌著其在查封隱藏加密資產方面的努力升級。
- 國稅廳將通過入戶搜查和沒收欠稅人的設備來瞄準冷錢包。
- 在過去四年中,已從超過14,000人手中清算了超過1.08億美元的加密貨幣。
- 隨著韓國為加密貨幣稅收執法樹立先例,全球範圍內預計將加強監管審查和隱私擔憂。
韓國國稅廳(NTS)宣布計劃對欠稅人進行上門搜查並沒收冷錢包設備,標誌著其在查封隱藏加密資產方面的努力升級。
韓國國稅廳(NTS)宣布升級其稅務執法策略,包括對涉嫌隱藏加密貨幣資產的個人進行上門搜查和沒收冷錢包設備。此舉是在國稅廳在過去四年中成功從超過14,000名欠稅人手中清算了超過1.08億美元的加密貨幣之後。這項舉措恰逢韓國加密貨幣採用率大幅增長,截至6月投資者數量已達到近1100萬,自2020年以來增長了800%。與此同時,可疑加密貨幣交易報告(STRs)在2025年創下歷史新高,表明該行業活動加劇,促使監管審查加強。
韓國國稅廳(NTS)已概述其意圖,即對欠稅人進行上門搜查並扣押硬盤和冷錢包設備。此行動的依據是懷疑個人正在主動離線隱藏加密資產,以逃避納稅義務。國稅廳發言人證實,正在利用加密追蹤程序分析交易歷史,任何離線隱藏的跡象都將觸發擴大的執法措施。這些行動的法律框架根植於該國的國家稅收徵管法,該法授權國稅廳要求當地交易所提供賬戶信息、凍結賬戶並按市場價值清算資產以彌補未繳稅款。
自2021年國稅廳首次開始打擊加密貨幣逃稅者以來,已從5,700名嫌疑人手中沒收了約5,000萬美元。這項加速的努力導致在過去四年中,從超過14,000名個人手中扣押並清算了超過1.08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冷錢包以其與互聯網斷開連接的特性,是一種提高防遠程黑客攻擊安全性的存儲方法,但現在被國稅廳認為是隱藏資產的一種手段,給稅收徵收帶來了挑戰。
國稅廳的激進執法策略對加密貨幣市場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在隱私和自我託管方面。針對冷錢包(傳統上被視為安全和私密的存儲解決方案)的行動,引發了對政府對個人數字資產持有範圍的不確定性。這可能在優先考慮隱私的用戶中造成負面情緒,可能會抑制使用自我託管解決方案,轉而支持受監管平台。
可疑交易報告(STRs)的激增進一步凸顯了監管監督的加強。金融情報部門(FIU)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8月期間,韓國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提交了36,684份STRs,超過了2023年和2024年的總和。這些被標記交易的很大一部分歸因於“hwanchigi”(或非法外匯匯款),即犯罪收益通過離岸平台轉換為加密貨幣,然後路由到國內交易所並以韓元兌現。
為應對國內執法力度的加強,金融監督院(FSS)2025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有**78.9萬億韓元(556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從國內交易所轉移到海外公司或個人錢包。這種資金外流表明韓國加密貨幣交易者的行為模式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國或去中心化替代方案,以規避國內監管壓力及國稅廳擴大的管轄範圍。
韓國在打擊加密貨幣逃稅方面的強硬立場,為其他國家如何應對監管自我託管數字資產的挑戰樹立了重要先例。此舉凸顯了全球範圍內對加密貨幣市場日益加強的監管審查趨勢,其驅動因素是出於對逃稅、洗錢和非法融資的擔憂。
然而,國稅廳面臨局限性,特別是在海外平台持有的資產方面。儘管多邊稅務行政合作協議等國際合作協議在74個國家之間存在,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主要司法管轄區並未包含在內。這一監管空白給全面執法帶來了挑戰,因為轉移到這些不參與國交易所的資產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超出韓國當局的即時管轄範圍。
對資產扣押司法授權的強調,以及可能出現的法律挑戰(包括針對通過搜查獲得的證據提出壓制動議),也凸顯了圍繞數字資產不斷演變的法律格局。隨著全球各國政府努力將數字資產整合到現有的金融和法律框架中,韓國針對冷錢包的方法成為平衡金融監管與數字時代個人隱私和財產權的持續努力中的一個關鍵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