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加密货币相关诈骗给新加坡人造成8160万新元的损失,占诈骗总损失的近18%,其中泰达币、比特币和以太坊是主要涉及的加密货币。

新加坡加密货币诈骗激增

2025年上半年,新加坡人因加密货币相关诈骗损失了8160万新元,约占诈骗总损失4.56亿新元的18%。新加坡警察部队 (SPF) 的数据显示,针对数字资产的诈骗者所采用的风险和不断演变的策略持续存在。尽管诈骗总案件同比下降12.6%,但加密货币诈骗仍是一个重大问题。

主要涉及的加密货币

泰达币 (USDT)比特币 (BTC)以太坊 (ETH) 是这些诈骗中使用的主要加密货币。新加坡警察部队指出,加密货币交易的不可逆性以及有限的可追溯性使得资产追回具有挑战性,这与传统银行交易不同。

反诈骗措施和追回

反诈骗指挥部追回了5670万新元,其中包括1700万新元的加密货币,并防止了另外1.79亿新元的潜在损失。这些努力彰显了当局打击加密货币欺诈和保护投资者的决心。

不断演变的诈骗策略

诈骗者采用各种策略,包括引导受害者创建新的加密货币钱包以进行所谓的投资,并提供最初的小额利润以诱惑更大的投资。其他方法包括使用伪装成交易助手或钱包升级的恶意软件、冒充公众人物为加密货币背书的深度伪造视频,以及模仿合法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网络钓鱼活动。

监管格局和投资者保护

新加坡一直在积极完善其数字支付代币(DPT)服务的监管框架。根据金融服务和市场法 (FSMA),所有在新加坡提供海外服务的加密公司都必须获得许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已经实施了保护散户投资者的规则,包括客户资产隔离、每日余额对账以及鼓励第三方托管人安全保管数字资产。这些措施旨在促进创新,同时降低风险并保障投资者利益。

全球背景和监管碎片化

普华永道2025年全球加密监管报告强调了二元化的监管格局,欧盟、美国、新加坡和瑞士等司法管辖区制定了明确的规则。欧洲的MiCAR法规定义了数字资产,并提供了许可、披露、市场完整性和消费者保护规则。相比之下,印度、肯尼亚和土耳其等司法管辖区的框架不明确,导致法律模糊和欺诈风险增加。

影响和未来展望

新加坡加密货币诈骗的盛行凸显了持续警惕和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投资者的必要性。加强监管监督、提高用户意识和国际合作对于应对数字资产领域金融网络犯罪不断演变带来的挑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