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
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已就新兴市场加密货币采用日益增加的情况发出警告,称其可能对货币主权和金融韧性构成潜在威胁。该机构强调,当加密货币的使用超出投资范围,延伸到储蓄和汇款等日常金融活动时,风险尤其严峻。这一趋势受高通胀和传统银行服务获取受限等因素的推动,导致全球加密货币持有者数量大幅增加,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5.62亿。
事件详情
穆迪报告称,美元挂钩稳定币在新兴经济体中的日益普及可能会削弱货币传导机制。如果定价和结算越来越多地以外国货币进行,这可能导致“加密化”压力,类似于非官方的美元化,但透明度和监管监督有所降低。报告特别指出,在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等区域,这些风险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货币贬值和通胀等经济状况助长了加密货币的采用。数据显示,加密货币持有者数量同比增长33%,其中新兴市场占据了这一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此外,加密货币利用假名钱包和离岸交易所,为资本外逃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损害了这些国家的汇率稳定性。
市场影响
穆迪的调查结果表明,新兴市场对稳定币监管和更广泛的加密货币采用政策的审查可能会加强。广泛采用稳定币为非美国居民提供了无缝访问美元计价债权的机会,这可能会削弱国内货币政策和外汇法规的有效性。这引起了中央银行的担忧,正如国际清算银行(BIS)所详述的,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从金融诚信到稳定性都带来了政策挑战。国际清算银行还建议,可能需要监管要求来加强稳定币发行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这可能导致这些地区对加密货币采取更严格的金融法规,影响全球稳定币的效用和认知,并可能塑造管理这些风险的国际框架。
专家评论
穆迪强调,尽管机构整合和监管清晰度推动了发达经济体的采用,但新兴市场受到通胀、货币压力和银行服务获取受限的驱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调查了加密市场如何促进跨境资本外逃,指出加密交易所在限制下,通过匹配希望购买和出售外汇准入的交易对手,有效地充当了资本外逃的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强调,经济失衡下受限的外币通过当地市场相对于全球市场的持续加密溢价,激励了这些交易。这种集体专家观点强调了所识别风险的系统性以及协调政策应对的必要性。
更广泛的背景
穆迪提出的担忧与全球范围内加强数字资产监管的更广泛趋势相符。全球各国政府正在收紧反洗钱(AML)规定,国际机构正在为加密市场制定建议。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呼吁在投资者保护和市场诚信方面与传统金融市场实现类似的监管结果。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承认,虽然资产代币化可能会提高效率,但它也可能放大传统的金融脆弱性。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提供了与通过虚拟资产进行非法融资相关的新兴风险的更新。这些举措表明,全球趋势是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以解决稳定币和其他加密资产的独特特征,旨在减轻金融稳定风险并维护货币主权。“同等风险,同等监管”原则在稳定币背景下面临局限性,表明需要量身定制的监管方法来维护金融诚信并减轻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