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哈萨克斯坦金融当局大幅加强了对非法加密货币活动的打击力度,导致大量查获并引入了严格的新金融法规,这将影响隐私。
- 130个无牌加密平台被关闭,导致没收了1670万美元的数字资产。
- 81个秘密网络促进了加密货币到现金的转换,交易额超过4300万美元,被曝光。
- 新法规将强制对支付卡进行身份验证,并计划对所有现金交易实行生物识别认证。
哈萨克斯坦金融当局大幅加强了对非法加密货币活动的打击力度,导致大量查获并引入了严格的新金融法规,这将影响隐私。
哈萨克斯坦金融监控局(AFM)已发起一场针对该国境内无牌加密货币业务的密集监管执法行动。此次行动已导致130个无牌加密平台被终止,并没收了价值1670万美元的数字资产。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正在推动对超过913美元的支付卡交易实施强制性身份验证,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现金交易实行生物识别认证,旨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洗钱。
哈萨克斯坦金融监控局副局长凯拉特·比詹诺夫(Kairat Bizhanov)正式报告称,130家涉嫌洗钱的无牌加密交易所已停止活动,并从中查获了1670万美元的虚拟资产。金融监管机构的进一步调查揭露了81个专门用于加密货币到现金转换的秘密网络,其总交易额超过4300万美元(超过240亿坚戈)。这一数字表明与去年相比非法金融活动有所增加,比詹诺夫强调匿名交易是犯罪分子利用的主要漏洞。
作为回应,当局正在建立严格的控制机制。其中包括通过政府数据库和移动认证对超过913美元的支付卡交易进行强制性身份验证。更广泛地说,计划对所有现金交易实行广泛的生物识别认证,包括面部识别和指纹扫描。当前的国内法规规定,合法的加密货币交易必须在阿斯塔纳金融服务管理局(AFSA)许可并整合到传统银行系统中的平台进行。
这些措施的直接影响是哈萨克斯坦无牌加密货币业务遭受重大冲击,同时对合法运营实体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此次监管收紧反映了该国从之前作为加密货币挖矿中心向更受控和受监管的金融生态系统战略转变。数字资产融入正规金融体系的证据体现在创建国家运营的加密储备等举措上,该储备部分由没收的资产和国家挖矿业务资助。此外,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NBK)正在推进其于2023年11月推出的数字坚戈(CBDC),该数字坚戈具有可编程功能,目前用于公共采购和社会支付,未来计划提高政府支出的透明度。这种结构化方法旨在将哈萨克斯坦定位为平衡创新与严格监管的“加密中心”。
专家们对提议的现金交易生物识别认证提出了担忧。一位专家警告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数据保护法律和独立监督”,此类措施可能会演变为过度的金融监控。这种情绪呼应了Web3社区内关于数字身份和隐私的更广泛辩论,特别是关于不可变生物识别标识符。批评者认为,一旦生物识别数据被泄露,与传统政府ID不同,它无法重置,从而构成永久性安全风险。作为替代方案,一些专家倡导采用模块化隐私架构,该架构优先考虑灵活性和用户对僵化、生物识别密集型模型(用于安全的Web3身份系统)的控制。
哈萨克斯坦的全面战略旨在平衡促进技术创新和实施严格监管控制。该国旨在在中亚建立一个“加密走廊”,吸引合法企业,同时积极打击非法活动。预计未来将进行立法改革,包括到2025年5月强制所有数字资产提供商获得单一国家许可证,稳定币储备审计要求,以及将增值税(VAT)扩展到数字资产支付。政府还计划设立一个国家数字资产基金,并利用国家挖矿业务建立主权数字资产组合,从而使纳税人免受加密货币市场波动的影响。数字坚戈的可编程功能旨在减少腐败并提高财政效率。与一些其他国家采用的移动优先模式相比,这种结构化监管框架使哈萨克斯坦独具特色,为寻求参与数字资产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正式化的环境。哈萨克斯坦的努力表明其致力于透明和受控的数字经济,符合其延伸至2029年的“数字哈萨克斯坦”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