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在就鼓励金融机构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法规征求意见,这加剧了数字货币领域的全球竞争。
执行摘要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正在就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e-CNY)进行跨境支付的法规草案征求公众意见。此举旨在加强中国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型的数字化、运营效率并促进创新。该倡议凸显了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确立数字人民币作用的战略推动,可能挑战现有支付基础设施并影响央行数字货币的更广泛格局。
事件详情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目前正在制定旨在促进和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新规定。这些法规草案中的一项关键条款明确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数字人民币和其他新型跨境支付方式,前提是这些活动符合规定并风险可控。这与中国人民银行(PBOC)此前宣布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举措相符,这是扩大人民币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承认,新兴技术,特别是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正在推动央行数字货币(CBDC)和稳定币的快速增长,通过实现实时结算并显著缩短跨境支付链,从根本上重塑了传统支付基础设施。
解构金融机制
数字人民币(e-CNY)集成了智能合约,实现了具有增强功能的程序化货币。这种央行数字货币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安全、不可篡改和透明的交易记录。在贸易金融领域,区块链可以将处理时间缩短高达90%,提高数据可见性,并降低结算风险。主要优势包括经许可网络上的共享数据访问、防篡改审计追踪以减少欺诈,以及对商品、文件和支付的实时跟踪。中国参与的mBridge项目是一个与国际清算银行(BIS)、香港、泰国和阿联酋共同开发的多央行数字货币平台,旨在促进多币种原子结算,这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处理时间。数字文件的法律认可对于广泛采用至关重要,并得到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可转让记录示范法(MLETR)框架和国际商会数字标准倡议(DSI)**等举措的支持。
商业战略和市场定位
中国对数字人民币的战略优先考虑集中控制,这与国内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的做法截然不同。截至2025年,数字人民币(e-CNY)已累计拥有超过2.6亿用户,处理了7.3万亿美元的累计交易,凸显了其显著的内部采用率。这项举措是北京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对抗美元的主导地位,并提升人民币在多极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还在考虑发行离岸人民币计价稳定币,以与美元支持的替代品竞争。与此同时,在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领导下,香港已对法定货币挂钩稳定币实施了许可制度,要求100%准备金支持和严格的反洗钱/了解你的客户(AML/KYC)协议。这种监管明确性吸引了蚂蚁集团和京东等知名实体开发美元和港元挂钩稳定币,表明在中国更广泛的金融生态系统中,对数字资产采取了双轨制方法。
更广泛的市场影响
中国积极鼓励数字人民币用于跨境支付,势必对全球金融架构产生重大影响。此举可能增强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作用,对传统法定货币和既有支付渠道的长期主导地位构成重大挑战。央行数字货币(CBDC)和国家批准的数字支付方式的战略部署,预示着全球正朝着混合金融体系发展,其中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在政府监管下运行。此类发展可能会影响其他国家在央行数字货币开发和数字支付系统现代化方面的战略。尽管中国对去中心化加密货币持严格立场,但其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用于国家控制的数字资产,凸显了这项技术在不断演变的全球金融格局中的战略重要性。这一趋势,加上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的加速,预示着价值创造、拥有和交换方式的根本性再造,对全球市场和投资策略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