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美國銀行體系正在經歷快速整合,這主要受大型機構的技術優勢和更有利的監管環境驅動。這一趨勢導致銀行數量減少但規模增大,競爭也日趨激烈。
- 銀行數量下降 - 自2005年以來,受FDIC保險的銀行數量幾乎減半,反映出行業顯著整合。
- 大型銀行主導 - 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在內的少數幾家大型銀行,目前控制著美國國內大部分存款和資產。
- 戰略應對 - 區域性銀行正在尋求合併並強調忠誠的零售儲戶,以擴大規模並應對來自大型機構的競爭壓力。
美國銀行體系正在經歷快速整合,這主要受大型機構的技術優勢和更有利的監管環境驅動。這一趨勢導致銀行數量減少但規模增大,競爭也日趨激烈。
美國銀行體系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型,其特點是整合不斷加劇,區域性銀行通過合併來擴大規模並提升其對抗大型機構的競爭地位。這一轉變主要由大型銀行日益增長的技术優勢和逐步放鬆的監管環境所驅動。
過去二十年間,美國銀行業的格局顯著收縮。FDIC承保的銀行數量從2005年的近9,000家減少到目前的不足5,000家。這種整合導致市場更加集中,大型參與者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截至2025年中,僅三家金融巨頭——摩根大通 (JPM)、美國銀行 (BAC) 和 富國銀行 (WFC)——合計持有約30%的美國國內存款。此外,美國前五大銀行現在控制著美國銀行總資產的約57%,其中摩根大通一家就佔了近19.5%。
有幾個因素正在推動這一整合趨勢。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大型機構擁有的巨大技術優勢。2025年1月的一份奧緯諮詢報告強調,美國最大的銀行在技術投資方面,其支出比區域性競爭對手高出驚人的10比1。這使得它們能夠主導數位支付、基於人工智能的客戶服務和自動化商業貸款等領域,從而在服務質量和創新方面造成越來越大的差距。
監管利好也正在加速併購活動。正如2025年7月《金融時報》所指出的,美聯儲在副主席米歇爾·鮑曼的領導下,引入了旨在放寬合併審批的新指導意見。這些變化包括更明確的審查時間表、對“管理良好”標準的更靈活解釋,以及將重點從市場集中度戰略性地轉向系統性彈性。這一監管轉向正在營造一個更有利於銀行合併的環境。
此外,數據表明大型機構受益於顯著的規模經濟。最近的康奈爾大學分析挑戰了收益遞減的傳統觀點,發現在幾乎所有規模的銀行中都存在強大的範圍經濟。這意味著隨著銀行增加新的業務線並整合更多數位服務,大型機構的營運效率和盈利能力往往會提高。
對於區域性銀行而言,忠誠的零售儲戶正成為對抗大型銀行的關鍵防禦。2023年的銀行業危機強調了以零售為中心的存款基礎所提供的穩定性,這種存款基礎由於客戶慣性和更強的個人關係而表現出卓越的彈性。與集中的商業關係相比,這些存款提供了固有的多樣性,並且不易受到快速資本外逃的影響。
銀行業日益集中的現象對競爭、消費者選擇以及整體金融市場結構帶來了廣泛影響。雖然整合可以提高合併實體的效率,但也引發了對競爭減少、潛在分支機構關閉以及服務從基於關係轉向更標準化產品的擔憂。特別是小型企業,可能會面臨更少的貸款選擇,因為基於關係的決策被標準化的承保標準所取代。
從業績角度來看,零售存款高於中位數的機構展現出明顯的財務優勢。根據麥肯錫公司報告,這類銀行在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了3.46%的淨息差 (NIM),比零售存款集中度較低的同行高出44個基點,後者錄得3.02%。這些以零售為中心的銀行還保持了較低的資金成本(2.48% 對比 2.67%),並經歷了更強的同比存款增長(6.01% 對比 4.42%)。
中型銀行面臨著嚴峻的人口結構挑戰,被稱為“代際定時炸彈”。嬰兒潮一代和沉默的一代佔其客戶群的42%,遠高於他們在美國成年人口中29%的比例。相反,千禧一代和Z世代預計到2035年將佔零售銀行業收入的43%,但在中型銀行客戶群中代表性不足。中型銀行還面臨“感知價值危機”,只有27%的主要機構客戶認為它們提供了“極好的價值”,這低於大型銀行的對應數據。
業內人士預計,在新的監管清晰度推動下,未來12至18個月內併購活動將加速。為了應對競爭壓力並吸引年輕消費者,中型銀行必須實現其戰略現代化。主要建議包括推行人工智能驅動的數位化轉型,專注於具有複雜金融需求的高價值客戶群,以及在高潛力市場有紀律地擴張分支機構,同時提高每個網點的生產力。儘管數位化轉型,分支機構仍然是中型銀行獲取新客戶的關鍵渠道,可產生高達80%的新賬戶。適應不斷變化的客戶人口結構並利用技術進步,對於區域性銀行在這個日益集中的市場中確保長期生存能力並保持對大型機構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