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與 May Mobility 合作在亞特蘭大推出了其首個商業機器人計程車服務,標誌著其在自動駕駛汽車市場邁出了重要一步。此舉旨在擴大 Lyft 的業務範圍,並與 Uber 和 Waymo 等競爭對手展開競爭,儘管初期營運存在限制且市場競爭激烈。該計畫透過合作夥伴關係利用輕資本策略,旨在實現利潤擴張和市場份額增長的長期目標。

亞特蘭大市場準入與戰略部署

Lyft (那斯達克股票代碼: LYFT) 宣布於2025年9月10日與自動駕駛汽車 (AV) 新創公司 May Mobility 合作,在 亞特蘭大 推出其首個商業機器人計程車服務。此次戰略部署標誌著 Lyft 進入新興的機器人計程車市場,利用由 May Mobility 改裝的混合動力電動 豐田塞納 Autono-MaaS 小型貨車車隊。該服務最初在 亞特蘭大中城 的七平方英里區域內提供,涵蓋 維吉尼亞高地老四區因曼公園 等社區,服務時間為工作日營業時間和部分週末晚上。

乘客可以透過 Lyft 應用程式直接召喚這些自動駕駛車輛,票價將與標準乘車費用相當。該試點計畫的一個關鍵方面是每輛車上都有一名人類安全操作員。這種謹慎的方法與一些已經部署完全無人駕駛營運的競爭對手形成對比,反映了 Lyft 專注於收集即時數據、確保公眾信任並遵守不斷發展的監管框架。

市場反應與財務背景

宣布之後,Lyft 的股價小幅上漲,在發布當天上漲了約3%,盤前交易顯示漲幅超過2%。這種積極的投資者情緒反映了對 Lyft 在自動駕駛戰略方面取得進展及其縮小與 優步 競爭差距的潛力的樂觀態度。過去一年中,Lyft 的股票表現強勁,截至2025年9月10日,在過去12個月中上漲了約63%,年初至今上漲了43%,表現優於更廣泛的 標普指數

財務方面,Lyft 報告稱2024財年業績強勁,營收達到57.9億美元,同比增長31%。該公司還實現了其首個全年 GAAP 盈利,錄得淨利潤2280萬美元,並產生了7.663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結合其戰略舉措,Lyft 宣布了一項5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並透過可轉換優先票據發行了4.5億美元的債務。

然而,自動駕駛汽車的成功之路並非沒有挑戰。2025年4月,美國銀行Lyft 雙重下調至「表現不佳」,理由是自動駕駛汽車競爭加劇,特別是來自 Waymo 的擴張。該行強調 Lyft加利福尼亞 出行市場的敞口高於 優步,這可能對其市場份額造成壓力。美銀的分析指出「實質性的終末/長期自動駕駛汽車風險」以及持續的定價挑戰對利潤率的影響。

競爭格局與更廣泛的影響

Lyft 進入 亞特蘭大 機器人計程車市場,加劇了叫車服務行業的競爭。在該行業中,優步Alphabet Inc. 旗下的 Waymo 等競爭對手已於2025年6月在 亞特蘭大 建立了業務,提供完全無人駕駛的乘車服務。優步 憑藉其超過20個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合作夥伴的廣泛網絡,以及 Waymo亞特蘭大 更廣泛的營運足跡,為 Lyft 帶來了巨大的競爭障礙。

Lyft 的戰略方法以「輕資本策略」為中心,專注於與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提供商建立合作關係,例如 May Mobility百度(用於 歐洲 部署)和 Mobileye(用於 達拉斯 擴張)。這種模式使 Lyft 能夠整合自動駕駛車隊,而無需承擔與專有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相關的巨額研發成本。該公司旨在將其自動駕駛車隊從最初的少量車輛擴展到「數十輛,然後數百輛,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達到數千輛」,遍佈各個市場。

自動駕駛汽車的採用是 Lyft 長期財務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該公司預計到2027年實現250億美元的總預訂量,調整後的 EBITDA 利潤率預計將從2024年的2.3%提高到2027年的4%。這些預測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動駕駛汽車產生的成本節約,與傳統的人工駕駛乘車相比,這可以將勞動力成本降低多達70%。全球機器人計程車市場預計將經歷爆炸式增長,預測顯示複合年增長率 (CAGR) 為75.9%,市場規模將增至3.9兆美元。

展望未來

Lyft亞特蘭大 的機器人計程車計畫及其更廣泛的自動駕駛汽車戰略的成功將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可擴展性、經濟可行性以及駕馭複雜監管環境的能力仍然至關重要。雖然早期數據表明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對傳統叫車服務起到補充作用而非顛覆作用,但公眾安全以及對人類司機收入的潛在影響仍然令人擔憂。

行業專家預計,像 亞特蘭大 這樣的試點計畫中成功的数据收集和表現將加速完全無人駕駛營運的時間表。叫車服務行業正處於重大轉型的風口浪尖,Lyft 有紀律地整合自動駕駛技術,使其有可能發展成為「叫車服務2.0」中的主導力量。投資者將密切關注 亞特蘭大 的採用率、自動駕駛汽車部署帶來的持續利潤改善,以及 Lyft 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市場份額的能力,以評估這一戰略轉變的長期影響。機器人計程車公司之間為清除監管障礙並展示安全、盈利的規模化營運而進行的持續競爭將決定這個快速發展行業的軌跡。目前沒有關於當前事件未來影響的即時專家評論可供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