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透過加密貨幣挖礦利用水力發電解決債務危機
東南亞內陸國家寮國正日益將加密貨幣挖礦作為應對其國家債務沉重和水力發電過剩雙重挑戰的戰略性舉措。該國長期以來成為「東南亞電池」的雄心導致了廣泛的水壩建設,造成了能源供應過剩,但也累積了鉅額財政義務。
事件詳情
寮國政府正積極推行本地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和挖礦業務的許可。這項舉措旨在將原本未充分利用的電力轉化為經濟利潤,從而為國家創造硬通貨。儘管當局對數位資產固有的波動性風險表示謹慎,但經濟上的迫切性似乎正在推動這一政策方向。寮國並非唯一探索這條道路的國家;不丹、巴基斯坦和法國等其他國家也正在審查或實施利用過剩能源進行比特幣挖礦的策略,這表明透過數位資產實現能源資源貨幣化已成為一種日益增長的全球趨勢。
市場反應與經濟驅動因素分析
寮國轉向加密貨幣挖礦主要是為了應對一場嚴重的債務危機。國營電力公司寮國電力公司 (EDL) 報告稱,2023年總債務負擔達54億美元,而更廣泛的能源部門為政府的整體債務敞口貢獻了超過60億美元。這種財政緊張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廣泛的水力發電開發,主要由中國貸款資助。債務償還額急劇上升,到2023年達到17億美元,公共和公共擔保 (PPG) 債務總額目前估計已超過GDP的100%。中國持有寮國近一半的主權外債。
政府的理由集中在多元化收入來源並在有限的出口市場中獲取硬通貨。然而,這項政策並非沒有批評者和固有風險。擔憂包括加密貨幣的極端價格波動、廣泛大壩網絡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電網的穩定性。過去的事件,例如季節性乾旱,已經導致對挖礦業務的電力供應暫時中斷,凸顯了能源供需之間岌岌可危的平衡。
更廣泛的背景和影響
寮國的經濟挑戰不僅限於債務,公民面臨著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家貨幣基普在過去五年中對美元貶值了一半。全球加密貨幣挖礦市場在2024年估值為22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33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 (CAGR) 為6.9%。這種擴張得益於區塊鏈用例的增加和機構對加密資產的日益增長的採用。
不丹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說明一個小國如何成功地將國有比特幣挖礦與其豐富的水力發電能源相結合。截至2025年7月,不丹持有超過11,400枚比特幣,價值約14億美元,約佔該國GDP的40%。這表明數位資產有潛力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收入來源。
寮國為其加密貨幣事業建立了明確的監管框架,包括每份挖礦許可證收取50萬美元的特許權費,以及每消耗10兆瓦電力徵收100萬美元的稅款,均需上繳國庫。
專家評論
對寮國戰略的批評強調其被動性。湄公河能源與生態網絡主任Witoon Permpongsacharoen表示:
「寮國允許電力用於加密貨幣挖礦顯然不是由內部條件驅動的。這源於寮國負債累累,無力償還債務的事實。」
這一觀點強調,該政策是現有財政困難的後果,而非積極主動、具有前瞻性的經濟戰略。
展望未來
寮國加密貨幣挖礦舉措的成功和長期可行性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這包括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持續穩定、過剩水力發電的持續供應以及政府有效管理相關環境和電網穩定挑戰的能力。如果寮國成功應對這些複雜性,其方法可以為其他尋求貨幣化能源盈餘的發展中國家樹立先例,從而進一步將數位資產整合到全球經濟框架中。反之,任何重大挫折都可能加劇該國本已岌岌可危的財政狀況,並可能削弱對國家支持的加密貨幣企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