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英特爾股價在有報導稱可能與超微半導體(AMD)建立代工合作關係後出現劇烈波動,但這一說法後來被知情人士駁斥。
- 最初飆升 - 英特爾(INTC)股價最初因市場猜測AMD可能成為英特爾新興代工業務的客戶而上漲超過5%。
- 謠言被駁斥 - 來自英特爾和AMD的多個知情人士隨後駁斥了這些說法,指出這些報導不準確,並可能旨在影響市場交易。
- 戰略影響 - 這一事件凸顯了市場對英特爾代工服務(IFS)戰略及其爭取主要外部客戶的濃厚興趣,儘管該部門面臨持續的財務和營運挑戰。
英特爾股價在有報導稱可能與超微半導體(AMD)建立代工合作關係後出現劇烈波動,但這一說法後來被知情人士駁斥。
美國股市半導體板塊出現集中波動,英特爾公司 (INTC) 股價最初上漲超過5%,此前有報導稱該公司正與超微半導體 (AMD) 進行早期洽談,討論AMD可能利用英特爾新興的代工服務。最初的上漲隨後遭遇相互矛盾的資訊,導致市場重新調整。
最初由Semafor和路透社等新聞機構傳播的報導指出,英特爾和AMD正在就潛在的代工合作進行初步談判。這樣的交易對於英特爾相對較新且面臨困境的晶片製造部門英特爾代工服務 (IFS) 來說將是一個重大勝利,該部門的生存能力和表現一直受到相當大的質疑。對於目前嚴重依賴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台積電) 的AMD而言,合作可以提供多樣化的製造選擇,並可能增強供應鏈韌性。
然而,這些猜測性報導隨後受到質疑。SemiAccurate的Charlie Demerjian援引英特爾和AMD雙方的多個知情人士的見解,明確指出這些說法是不準確的。這些消息來源暗示,誤導性資訊可能旨在影響交易,可能是為了平倉。雖然AMD對這一猜測的官方回應簡短,但它沒有提供具體細節來支持合作關係。
市場對英特爾股價的初步積極反應,凸顯了對其IFS計畫成功的戰略重要性。在分析師上調評級後,英特爾股價上漲了4.3%,其中富國銀行將其目標價從22.00美元上調至30.00美元,Northland Securities將其目標價從28.00美元上調至42.00美元。爭取到像AMD這樣的主要外部客戶的前景被認為是英特爾雄心勃勃的“IDM 2.0”戰略的重大驗證,該戰略旨在將英特爾打造為主要的合同晶片製造商。AMD潛在地利用英特爾國內美國晶圓廠也符合政府激勵措施和對區域化製造的廣泛呼籲。
反之,謠言的迅速駁斥凸顯了圍繞英特爾代工業務市場情緒的脆弱性。該公司報告了巨額財務虧損,包括2024年驚人的190億美元虧損,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額外8.21億美元的虧損。IFS本身在2025年第二季度報告了31.7億美元的營運虧損和4.41億美元的調整後淨虧損。市場迅速的反應,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反映了英特爾轉型努力所面臨的高風險。
英特爾進入代工市場是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進行的,這一市場主要由台積電主導,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其市場份額高達70.2%,其次是三星電子,佔7.3%。英特爾目前的代工市場份額微不足道。該公司已啟動其18A工藝(一種2奈米級技術)的批量生產,旨在吸引主要的美國科技公司。然而,英特爾的18A節點已出現延遲,現在預計將在2025年末推出,這進一步加劇了其競爭地位。該公司的戰略調整還包括來自軟銀(20億美元)和輝達(5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後者還涉及訂製x86 CPU和SoC的營運合作,儘管值得注意的是,輝達的旗艦AI晶片被排除在英特爾的代工服務之外。
對於AMD而言,儘管針對英特爾合作的具體謠言被駁斥,但供應鏈多元化的更廣泛動機仍然具有相關性。AMD的強大財務狀況值得關注,儘管其股票波動性高,貝塔係數為1.9,94.64的高市盈率表明其估值較高。使其製造基地多元化,擺脫對台積電的單一依賴,將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並可能提供更大的生產靈活性,即使不是通過英特爾。
分析師對英特爾的代工雄心仍持謹慎態度。報告指出,即使外部客戶收入達到50億至100億美元,英特爾代工業務預計到2027日曆年仍將在毛利潤和營運利潤方面保持虧損。專家認為,實現毛利潤盈利需要大約150億至200億美元的外部代工收入,即便如此,營運盈利能力可能仍難以實現。鑑於其巨額虧損——過去四個季度就超過130億美元,獲得像AMD或蘋果這樣的大客戶這樣的“顛覆性交易”被頻繁提及對代工業務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圍繞英特爾-AMD潛在代工合作的相互矛盾的報導,凸顯了兩家公司目前所處的關鍵時刻。對於英特爾而言,其IFS部門的復甦之路取決於為其先進節點,特別是18A和即將推出的14A工藝,獲得切實的外部客戶承諾。投資者將密切關注良率和盈利能力指標,因為英特爾致力於實現其建立與台積電和三星電子並駕齊驅的“代工三巨頭”體系的長期目標。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包括進一步的客戶公告、18A大規模生產的成功啟動以及IFS部門的財務表現。對於AMD而言,供應鏈韌性的驅動力可能會繼續存在,探索各種製造多元化途徑以降低風險,並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領域維持其強勁的增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