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時指數領導者在估值擔憂下考慮國際上市
德意志銀行和Numis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的富時指數領導者在過去一年中考慮過為其公司探索海外或雙重上市。這種傾向反映了對倫敦市場競爭力及其估值的普遍擔憂。近三分之二,即**63%**的這些高管表示,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是重新評估其上市結構的主要驅動因素。阿姆斯特丹已成為這些潛在海外上市最受歡迎的替代目的地,這凸顯了國際市場感知到的吸引力。
退市和市場份額持續下降
考慮海外上市是在倫敦證券交易所 (LSE)持續退市的背景下進行的。僅在2024年,就有88家公司從倫敦主板市場退市或將其主要上市地遷離,這是十年來年度外流數量最多的一年。一個突出的例子是Wise (WISE.L),它將其上市地遷至美國,原因是它認為美國投資者更有可能支持其收入優先、長期增長的模型。這與英國市場形成對比,英國投資者通常優先考慮早期收入可見性,這可能限制高增長科技公司。
這一趨勢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全球市場份額。在本世紀初,英國上市公司佔MSCI世界指數的11%;如今,這一份額已降至僅4%。這種持續的轉變給更廣泛的英國經濟帶來了長期風險,包括對其最具活力行業的潛在影響力下降。
外流和估值差異的根本原因
外流和考慮海外上市的深層原因在於估值差異。2024年末的全球股票市場顯示出明顯的差異,美國股票以溢價倍數交易。標普500指數和其他美國指數的週期調整市盈率(CAPE)為31.12,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相比之下,歐洲股市呈現出更具吸引力的估值圖景,英國的CAPE比率為18.64,德國為20.07。歐洲整體市場以大幅折價交易,行業調整市盈率比美國同行低約18%。
富時指數領導者認為英國上市公司被低估了約15-20%,這加劇了利益相關者尋求可能獲得更高估值的上市地的壓力。此外,自2000年代初以來,英國養老金計劃將其資金分配給國內股票的比例較低的長期趨勢,受政府規定刺激,導致“倫敦管理的現金越來越少”,加劇了流動性擔憂和估值壓力。
監管努力和未來展望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英國政府、監管機構和倫敦證交所實施了一系列協調一致的努力,以增強倫敦的吸引力並留住上市公司。**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對上市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包括取消了收入記錄等資格標準以及對雙重股權結構限制。這些變化旨在吸引高增長科技公司,特別是來自英國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行業。其他改革包括放寬某些交易的股東批准要求,以及將二次融資的招股說明書門檻從公司股本的20%提高到75%**的提案,旨在使後續融資更快、更便宜。
未來的舉措包括建立PISCES監管框架,用於“私人股票市場”,以連接私人和公共市場,激勵公司在英國發展。養老基金改革,例如**“Mansion House Compact”承諾大型DC計劃到2030年將其默認基金的至少5%分配給非上市公司股權**,以及將DC計劃整合為“巨型基金”的計劃,旨在為英國基礎設施和高增長公司釋放大量資本。預計改革還將放寬散戶投資者獲取風險資產的途徑。
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前景仍然喜憂參半。一項對富時350公司董事會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董事會預計倫敦證交所將在未來五年內繼續經歷淨退市,這表明對改革的直接影響持懷疑態度。
專家對倫敦市場健康狀況的看法
專家評論反映了這種兩極分化的情緒。儘管一些領導者對倫敦的未來表示“新的樂觀情緒”,但對當前監管調整的有效性仍存在擔憂。英國和愛爾蘭特許治理協會政策與研究總監**彼得·斯瓦貝(Peter Swabey)**就FCA最近的改革發表了批判性觀點:
“FCA的改革適得其反……它們取消了重要的投資者保護,但未能吸引新的上市公司。FCA真的認為允許大量低質量公司在倫敦上市能夠解決所有股票指數表現不及標普500的問題嗎?”
相反,FCA發言人為改革辯護稱,“我們對英國上市規則進行了三十年來最深遠的改革,因為我們的制度日益與他國脫節。”FCA還強調,監管只是促進活躍公共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重申其致力於與政府和行業合作,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些舉措能否成功扭轉退市趨勢並吸引新資本,將是未來幾年倫敦市場發展軌跡的關鍵決定因素。
來源:[1] 五分之四的富時指數領導者考慮過海外或雙重上市 (https://uk.finance.yahoo.com/news/ftse-leader ...)[2] 調查顯示,大多數富時公司考慮海外上市 - 彭博法律新聞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3] 科技新聞:科技公司離開倫敦證券交易所前往美國 - Just Computers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