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9月貿易數據顯示,進出口增速均超預期,表明儘管貿易摩擦持續,經濟仍展現出強勁韌性。
- 出口擴張 - 中國9月出口同比增長8.3%,因向非美國市場大幅多元化而超出市場預期。
- 進口激增 - 進口意外加速至同比增長7.4%,創17個月新高,受大宗商品和高科技產品驅動,表明國內活動活躍。
- 戰略轉變 - 美國佔中國總出口的比重已降至11.4%(2025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反映出通過新的貿易夥伴關係成功緩解美國關稅影響的戰略。
中國9月貿易數據顯示,進出口增速均超預期,表明儘管貿易摩擦持續,經濟仍展現出強勁韌性。
開篇 全球貿易動態正在經歷顯著轉變,中國公佈了9月份超出預期的貿易數據。出口同比增長8.3%,而進口意外激增7.4%,創下17個月新高。這些結果凸顯了中國通過戰略性市場多元化和側重於高附加值出口,應對與美國持續貿易緊張局勢的能力。
事件詳情 9月份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同比增長8.3%,較8月份的4.4%有所加速,並超出市場預期。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總額達到2.7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1%,超過2024年的5.9%增速。這種強勁的出口表現主要受到非美國地區需求的推動。9月份,對歐盟出口增長14.2%,對東盟國家增長15.6%,對非洲大幅躍升56.6%,對拉丁美洲增長15.2%。相反,對美國出口則大幅下降27.0%。主要增長類別包括船舶(+42.7%)、半導體(+32.7%)和汽車(+10.9%)。受美國市場影響嚴重的行業,如服裝(-8.0%)、鞋類(-13.3%)和玩具(-27.9%),表現明顯不佳。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國進口從8月份的1.3%加速至9月份的7.4%,創下17個月新高。儘管國內需求出現疲軟跡象,但這種激增得益於強勁的大宗商品進口,其中鐵礦石增長13.4%,銅增長24.4%。高科技產品進口也實現顯著增長,包括半導體(+14.1%)和飛機(+201.3%)。9月總體貿易順差為905億美元,低於部分預期。
市場反應分析 中國貿易數據的韌性表明,其成功適應了地緣政治壓力,特別是美國關稅的實施。美國在中國總出口中所佔份額大幅下降,從2017年的19%以上降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11.4%,這表明了有意識且有效的多元化戰略。這種戰略轉變,加上普遍疲軟的美元環境(這促使人民幣(CNY)兌其他貨幣貶值),支撐了對非美國地區的出口。進口的意外激增,特別是在大宗商品和高科技零部件方面,暗示著潛在的工業活動和國內補貨,可能是在黃金周假期之前。這表明中國經濟內部的韌性比一些經濟學家之前認為的更深。
更廣泛的背景和影響 中國9月的貿易表現標誌著全球貿易路線的實質性轉變,以及對美國市場依賴性的降低。這種戰略性重新定位減輕了美國保護主義的影響,並挑戰了關稅貿易政策的有效性。鋰電池、電動汽車、船舶和半導體出口的持續增長,凸顯了中國在先進製造業方面日益增長的競爭力及其向高附加值產業的推動。這對於全球供應鏈具有影響,可能導致這些新興行業的競爭加劇。受美國影響行業與多元化行業之間貿易表現的差異,強調了全球公司監測其供應鏈依賴性和與中美貿易關係相關的市場敞口的重要性。儘管貿易順差略低於預期,但出口和進口的整體強勁表現為中國2025年5%的增長目標提供了更積極的前景,儘管存在通貨緊縮和房地產市場疲軟等持續的國內挑戰。
專家評論 “來自非美國目的地的強勁需求和中國強大的競爭力幫助限制了美國貿易措施的影響,”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Michelle Lam表示。這一觀點強化了中國積極多元化努力正在取得切實成果的看法。她指出,出口的相對韌性“可能鼓勵了北京在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中採取更強硬的立場。”然而,海關總署副署長王軍警告稱,“中國仍面臨複雜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強調需要繼續努力穩定貿易。
展望未來 未來幾個月將揭示近期進口激增是可持續的,還是僅受季節性因素或臨時補貨影響的一次性事件。持續的進口增長將取決於國內需求的強勁復甦。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需要繼續密切關注那些對中美貿易摩擦有顯著敞口的公司,以及那些受益於中國多元化貿易夥伴關係的公司。全球供應鏈的軌跡,特別是在高科技和先進製造業領域,可能會受到中國持續的內部發展和外部市場擴張戰略的影響。中美貿易爭端重新升級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風險,但美國市場對中國整體出口表現的重要性降低,可能會緩衝一些負面影響。預計外部需求將繼續成為中國今年剩餘時間的關鍵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