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加密貨幣相關詐騙給新加坡人造成8160萬新元的損失,佔詐騙總損失的近18%,其中泰達幣、比特幣和以太坊是主要涉及的加密貨幣。

新加坡加密貨幣詐騙激增

2025年上半年,新加坡人因加密貨幣相關詐騙損失了8160萬新元,約佔詐騙總損失4.56億新元的18%。新加坡警察部隊 (SPF) 的數據顯示,針對數字資產的詐騙者所採用的風險和不斷演變的策略持續存在。儘管詐騙總案件同比下降12.6%,但加密貨幣詐騙仍是一個重大問題。

主要涉及的加密貨幣

泰達幣 (USDT)比特幣 (BTC)以太坊 (ETH) 是這些詐騙中使用的主要加密貨幣。新加坡警察部隊指出,加密貨幣交易的不可逆性以及有限的可追溯性使得資產追回具有挑戰性,這與傳統銀行交易不同。

反詐騙措施和追回

反詐騙指揮部追回了5670萬新元,其中包括1700萬新元的加密貨幣,並防止了另外1.79億新元的潛在損失。這些努力彰顯了當局打擊加密貨幣欺詐和保護投資者的決心。

不斷演變的詐騙策略

詐騙者採用各種策略,包括引導受害者創建新的加密貨幣錢包以進行所謂的投資,並提供最初的小額利潤以誘惑更大的投資。其他方法包括使用偽裝成交易助手或錢包升級的惡意軟體、冒充公眾人物為加密貨幣背書的深度偽造影片,以及模仿合法金融服務提供商的網路釣魚活動。

監管格局和投資者保護

新加坡一直在積極完善其數字支付代幣(DPT)服務的監管框架。根據金融服務和市場法 (FSMA),所有在新加坡提供海外服務的加密公司都必須獲得許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已經實施了保護散戶投資者的規則,包括客戶資產隔離、每日餘額對賬以及鼓勵第三方托管人安全保管數字資產。這些措施旨在促進創新,同時降低風險並保障投資者利益。

全球背景和監管碎片化

普華永道2025年全球加密監管報告強調了二元化的監管格局,歐盟、美國、新加坡和瑞士等司法管轄區制定了明確的規則。歐洲的MiCAR法規定義了數字資產,並提供了許可、披露、市場完整性和消費者保護規則。相比之下,印度、肯亞和土耳其等司法管轄區的框架不明確,導致法律模糊和欺詐風險增加。

影響和未來展望

新加坡加密貨幣詐騙的盛行凸顯了持續警惕和採取積極措施保護投資者的必要性。加強監管監督、提高用戶意識和國際合作對於應對數字資產領域金融網路犯罪不斷演變帶來的挑戰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