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和香港監管機構已針對「桃花源NFT」項目發出警告,理由是涉嫌非法金融活動,並將其列為可疑投資產品。

執行摘要

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SFC) 已就**「桃花源NFT」**項目發布公開警告。監管機構聲稱,該數位藏品涉嫌非法金融活動,被推廣為一種投資,並已被香港證監會正式列為可疑產品。

事件詳情

香港恆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行的**「桃花源NFT」項目,已引起中國大陸和香港兩地的監管審查。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警告稱,該數位藏品涉嫌以數位藏品投資為幌子進行非法金融活動。該項目透過線上和線下聚會進行推廣,並利用「FoChat」**即時通訊工具進行傳播。

「桃花源NFT」的交易使用泰達幣 (USDT) 和其他虛擬貨幣進行。據報導,總共發行了8,888個NFT。2025年7月28日,香港證監會將「Fo Coin Paradise NFT (桃花源NFT)」,即「桃花源NFT」,列入其可疑投資產品警示名單。證監會強調,此類未經授權的發行缺乏適當的領導結構,並使投資者面臨高額的財務損失和欺詐風險。

市場影響

監管警告給在灰色地帶營運的未經監管的NFT項目和平台帶來了看跌情緒,特別是在投資者保護和潛在詐騙方面。預計此舉將增加考慮推廣投資報酬的新NFT項目的投資者的謹慎態度。從歷史上看,儘管證監會警告對比特幣以太坊等成熟加密貨幣的價格或交易量影響有限,但它們通常預示著該地區數位資產將迎來更嚴格的合規框架。

此次事件也凸顯了涉嫌非法計劃與合法數位藏品市場之間的區別。例如,像Pudgy Penguins這樣知名的NFT系列也在以太坊區塊鏈上擁有8,888個獨特物品,但其營運框架專注於藏品和社區參與,而非未經註冊的金融產品。

更廣泛的背景

此次監管干預發生在對虛擬資產日益嚴格審查的更廣泛背景下。在中國大陸,一項全面禁止所有加密活動的禁令,包括交易、挖礦和個人持有,已於2025年6月1日生效。這使得在該司法管轄區內持有或交易加密貨幣成為非法行為。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香港證監會的行動強化了對大中華區Web3生態系統內非法活動的監管打擊。

此次事件也提醒人們NFT市場中詐騙的普遍性。研究表明,NFT網路釣魚者已竊取了67,188個NFT,導致直接銷售利潤總計2092萬美元。監管機構對**「桃花源NFT」**等項目的行動表明,監管框架和執法將長期趨嚴,旨在清除非法行為,但也可能影響數位資產領域未經監管部分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