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哈薩克斯坦金融當局大幅加強了對非法加密貨幣活動的打擊力度,導致大量查獲並引入了嚴格的新金融法規,這將影響隱私。
- 130個無牌加密平台被關閉,導致沒收了1670萬美元的數字資產。
- 81個秘密網絡促進了加密貨幣到現金的轉換,交易額超過4300萬美元,被曝光。
- 新法規將強制對支付卡進行身份驗證,並計劃對所有現金交易實行生物識別認證。
哈薩克斯坦金融當局大幅加強了對非法加密貨幣活動的打擊力度,導致大量查獲並引入了嚴格的新金融法規,這將影響隱私。
哈薩克斯坦金融監控局(AFM)已發起一場針對該國境內無牌加密貨幣業務的密集監管執法行動。此次行動已導致130個無牌加密平台被終止,並沒收了價值1670萬美元的數字資產。與此同時,哈薩克斯坦政府正在推動對超過913美元的支付卡交易實施強制性身份驗證,並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對所有現金交易實行生物識別認證,旨在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和洗錢。
哈薩克斯坦金融監控局副局長凱拉特·比詹諾夫(Kairat Bizhanov)正式報告稱,130家涉嫌洗錢的無牌加密交易所已停止活動,並從中查獲了1670萬美元的虛擬資產。金融監管機構的進一步調查揭露了81個專門用於加密貨幣到現金轉換的秘密網絡,其總交易額超過4300萬美元(超過240億堅戈)。這一數字表明與去年相比非法金融活動有所增加,比詹諾夫強調匿名交易是犯罪分子利用的主要漏洞。
作為回應,當局正在建立嚴格的控制機制。其中包括通過政府數據庫和移動認證對超過913美元的支付卡交易進行強制性身份驗證。更廣泛地說,計劃對所有現金交易實行廣泛的生物識別認證,包括面部識別和指紋掃描。當前的國內法規規定,合法的加密貨幣交易必須在阿斯塔納金融服務管理局(AFSA)許可並整合到傳統銀行系統中的平台進行。
這些措施的直接影響是哈薩克斯坦無牌加密貨幣業務遭受重大衝擊,同時對合法運營實體提出了更高的合規要求。此次監管收緊反映了該國從之前作為加密貨幣挖礦中心向更受控和受監管的金融生態系統戰略轉變。數字資產融入正規金融體系的證據體現在創建國家運營的加密儲備等舉措上,該儲備部分由沒收的資產和國家挖礦業務資助。此外,哈薩克斯坦國家銀行(NBK)正在推進其於2023年11月推出的數字堅戈(CBDC),該數字堅戈具有可編程功能,目前用於公共採購和社會支付,未來計劃提高政府支出的透明度。這種結構化方法旨在將哈薩克斯坦定位為平衡創新與嚴格監管的“加密中心”。
專家們對提議的現金交易生物識別認證提出了擔憂。一位專家警告說,“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数据保護法律和獨立監督”,此類措施可能會演變為過度的金融監控。這種情緒呼應了Web3社區內關於數字身份和隱私的更廣泛辯論,特別是關於不可變生物識別標識符。批評者認為,一旦生物識別數據被洩露,與傳統政府ID不同,它無法重置,從而構成永久性安全風險。作為替代方案,一些專家倡導採用模塊化隱私架構,該架構優先考慮靈活性和用戶對僵化、生物識別密集型模型(用於安全的Web3身份系統)的控制。
哈薩克斯坦的全面戰略旨在平衡促進技術創新和實施嚴格監管控制。該國旨在在中亞建立一個“加密走廊”,吸引合法企業,同時積極打擊非法活動。預計未來將進行立法改革,包括到2025年5月強制所有數字資產提供商獲得單一國家許可證,穩定幣儲備審計要求,以及將增值稅(VAT)擴展到數字資產支付。政府還計劃設立一個國家數字資產基金,並利用國家挖礦業務建立主權數字資產組合,從而使納稅人免受加密貨幣市場波動的影響。數字堅戈的可編程功能旨在減少腐敗並提高財政效率。與一些其他國家採用的移動優先模式相比,這種結構化監管框架使哈薩克斯坦獨具特色,為尋求參與數字資產的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更加正式化的環境。哈薩克斯坦的努力表明其致力於透明和受控的數字經濟,符合其延伸至2029年的“數字哈薩克斯坦”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