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警方搗毀一涉案1.7億元人民幣的USDT洗錢行動,逮捕15人,凸顯中國加密貨幣領域監管執法力度加大。
事件詳情
中國湖南當局成功搗毀了一個大規模的加密貨幣洗錢團夥,逮捕了15名嫌疑人,他們涉嫌處理約1.7億元人民幣(約合2330萬美元)的非法資金。該犯罪團夥自2024年7月以來一直活躍,跨越20多個省份,利用USDT(泰達幣)為境外網路賭博和電信詐騙提供洗錢服務。該團夥非法獲利超過100萬人民幣。
該團夥偽裝成「區塊鏈OTC(場外交易)交易員」,透過以高於市場價0.8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每枚USDT來吸引被稱為「卡農」的個人。這些「卡農」提供銀行帳戶用於非法資金的轉移,從而形成了一個四層級的洗錢網絡。
剖析金融機制
該行動利用了USDT的特性——價值穩定、高流動性以及易於跨境轉移,特別是在TRC20網路上——使其成為非法資金流動的首選工具。洗錢的主要管道涉及OTC交易和「跑分」平台,這些平台模糊了資金的來源和去向。以高於市場價收購USDT的策略有效激勵了中介網絡提供銀行帳戶,以完成洗錢過程的最後環節。
中國法律框架,包括《刑法》第191條(洗錢罪)、第312條(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和第287條(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對這些活動進行了界定和處理。最近的司法解釋,特別是2025年8月生效的解釋,進一步明確了「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的範圍,將其擴展到包括虛擬貨幣交易。參與者「主觀明知」的認定,作為定罪的關鍵要素,也在這些解釋中進行了詳細說明。
執法部門成功偵破此案得益於一個強大的多流證據框架。該框架整合了交易數據、內部公司文件和銀行層面的現金流分析。區塊鏈分析操作員採用聚類演算法連接多個錢包地址,即使在混幣活動之後也能追溯。至關重要的是,八家國際交易所的合作向調查人員提供了KYC(了解你的客戶)資訊和交易日誌,從而能夠追蹤資金從法幣到加密貨幣再到法幣的整個過程。這種「三流」模型(數據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是重建非法金融活動整個生命週期的核心。
更廣泛的市場影響和監管格局
此次打擊行動凸顯了執法部門在追蹤和打擊與加密貨幣相關的金融犯罪方面日益提高的效率,儘管數位資產具有所謂的匿名性。該事件強化了監管機構能夠根據區塊鏈數據採取行動的說法,這可能透過區分合法用例和非法用例來增強行業的信譽。然而,它也突出了加密貨幣,尤其是USDT等穩定幣,在非法活動中持續被使用,這可能導致對穩定幣使用和全球VASP(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營運的審查更加嚴格,並可能出台更嚴格的KYC/AML(反洗錢)要求。
中國對加密貨幣持強硬立場,截至2025年已全面禁止所有形式的加密活動——包括挖礦、持有和交易所交易。此次執法行動符合中國政府抑制跨境資本外逃和維護金融穩定的持續努力。在全球範圍內,此類事件可能會影響穩定幣的監管走向。例如,Tether本身已推出了USA₮,這是一種為美國企業和機構設計的「監管優先」穩定幣,旨在透過要求定期審計和健全的AML/KYC政策來遵守GENIUS法案等法規。全球範圍內非法使用USDT帶來的持續挑戰強調了此類合規努力對於穩定幣在傳統金融體系中合法化運作的關鍵需求。跨國網路詐騙網路,包括那些在東南亞「殺豬盤」中心運作的網路,繼續騙取數十億美元,這表明這是一個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執法部門協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