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析表明,領先的通用區塊鏈正因卓越的共享基礎設施和網絡效應而吸引「殺手級應用」,從而推動加密生態系統內的顯著市場整合。
市場整合與通用區塊鏈
金融業展現出向整合和共享基礎設施發展的歷史趨勢,這一模式也日益適用於區塊鏈開發。這一趨勢表明,「殺手級應用」和永續合約將主要存在於已建立的通用區塊鏈上。以太坊作為一個主要例子,保持著領先的總鎖定價值(TVL),這突顯了共享結算和強大網絡效應的力量。分發作為金融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而通用區塊鏈為應用提供了廣泛的覆蓋。從平台經濟學中汲取經驗,突破性應用通常與已建立的平台整合,而不是孤立運行。此外,區塊鏈生態系統內的去中心化治理有助於緩解傳統的「平台風險」,使應用能夠利用平台優勢,同時不必擔心中心化機構控制。網絡效應在區塊鏈領域得到放大,促進了「贏家通吃」的動態,其中基礎應用加強了主要的通用鏈。
金融機制與生態系統演進
以太坊生態系統展現出顯著的規模,市值達5170億美元,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鎖定價值450億美元。該網絡的安全由超過100萬個驗證者支撐,他們已集體凍結3380萬枚ETH,佔總供應量的27.57%,每年產生3-5%的收益。雖然主以太坊網絡處理核心結算,但第二層(L2)解決方案已成為事實上的執行層,處理了所有交易量的60%,平均成本為0.01美元,遠低於主網的0.41-1.85美元成本。Arbitrum、Optimism和Base等項目就是這些L2解決方案的例子。這一轉變使得以太坊主要成為機構實體和開發者的平台,複雜操作可能產生數十美元的費用,而簡單的轉賬則需數美元。相比之下,Tron在新興市場中因USDT轉賬而受到關注,其費用低至1.5美元,而以太坊上約為20美元。包括房地產、債券和碳信用在內的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也在以太坊網絡上加速發展。
加密市場中流動性碎片化仍然是一個挑戰,流動性池分散在眾多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交易所中。然而,新的協議正在開發複雜的基礎設施,以提供對分佈式流動性的統一訪問,抽象化複雜性而不是試圖完全消除碎片化。在DeFi領域,由於區塊鏈的限制,如區塊最終性、速度和gas成本,複製傳統的**限價訂單簿(LOB)模型具有挑戰性,從而導致自動做市商(AMM)**的普及。與大多數去中心化場所相比,中心化交易所在中心限價訂單簿(CLOB)和永續合約交易流程方面保持優勢。
戰略影響與企業採納
企業區塊鏈的蓬勃發展標誌著Web3領域內的戰略轉變。像Stripe的Tempo區塊鏈,與Paradigm合作開發,被設計為穩定幣交易的第一層解決方案,旨在簡化全球支付和微交易。許多這些企業鏈利用以太坊虛擬機(EVM),這反過來通過促進傳統金融(TradFi)資產向區塊鏈平台的轉移,增強了以太坊的基礎設施。這一發展被視為以太坊更廣泛採用的墊腳石,鞏固其作為中立結算層的角色。此類企業參與可能對替代第一層協議和傳統銀行機構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應用特定區塊鏈(appchains)和第二層(L2)appchains的演進反映了優化性能和用戶體驗的驅動力。雖然appchains提供定制化和專用區塊空間,但像使用Optimism Superchain和Arbitrum Orbit堆棧構建的L2 appchains正越來越多地被已建立的去中心化應用、協議乃至傳統組織部署。然而,這種方法可能導致跨多個鏈的流動性碎片化增加,儘管一些L2 appchains,例如Unichain,旨在統一多鏈生態系統中的流動性。維護去中心化對於數字經濟至關重要,確保競爭、創新、安全和公平,因為再中心化可能複製傳統的市場權力動態並侵蝕分佈式控制固有的安全優勢。
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持續分析表明,資本和開發將日益整合到主要的通用區塊鏈上,從而促進更大的網絡效應、更深的流動性以及更強大的去中心化金融和其他應用的生態系統。這一趨勢意味著缺乏強大分發能力的利基appchains面臨挑戰性前景,可能長期加速行業整合並減少碎片化。提供可擴展且安全的金融產品共享基礎設施的平台的競爭優勢得到加強。Web3範式,特別是DeFi,通過消除中介、降低成本和提高交易速度,提供了顯著優勢。它通過為全球約17億無銀行賬戶的成年人提供無需許可的服務訪問,從而促進了金融普惠性,而無需依賴第三方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