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摘要
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簡·弗雷澤已將代幣化存款定位為下一代數位金融的基礎技術,理由是它們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較低的監管摩擦以及相對於穩定幣更強的合規能力。這一戰略方向凸顯了花旗對機構數位資產創新的承諾,它以花旗代幣服務 (CTS) 平台和花旗綜合數位資產平台 (CIDAP) 為基礎,促進 24/7 金融營運和資產代幣化。
事件詳情
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簡·弗雷澤最近明確表示,傾向於將代幣化存款而非穩定幣作為數位金融的驅動力。她的論斷核心是相信代幣化存款,即現有銀行資金的數位表示,為金融產業的數位演進提供了卓越的框架。弗雷澤強調,與穩定幣相比,這些存款提供了更快、更安全的基礎設施,並顯著減少了反洗錢 (AML) 和合規負擔。儘管承認穩定幣受到了關注,弗雷澤表示金融業對它們“過度關注”。這一觀點得到了花旗正在進行的代幣化服務擴展的支持,包括一個 24/7 美元清算網絡以及對股票和大宗商品代幣化的探索。在內部,花旗的努力得到了 CIDAP 的支持,該平台作為各種數位資產計劃的統一基礎,使得資金、證券和其他資產的代幣化能夠直接與花旗現有產品集成。在四個市場營運的花旗代幣服務 (CTS) 平台透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即時跨境支付和流動性轉移,提供了傳統系統(可能需要數天)的即時替代方案。
金融機制:代幣化存款與穩定幣
代幣化存款和穩定幣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監管和結構基礎。摩根大通分析師強調,代幣化存款保留了傳統商業銀行存款的強大保護,包括存款保險、資本要求、最後貸款人支持以及對反洗錢/了解你的客戶 (KYC) 規則的遵守。它們在受監管的銀行框架內運作,同時獲得可編程性和區塊鏈互操作性。美國境外的監管機構,例如英格蘭銀行,明確偏好代幣化銀行存款,特別是不可轉讓版本,這些版本在銀行之間以平價結算。這種偏好源於保持“貨幣單一性”的願望,確保所有形式的貨幣都以面值可互換。相反,穩定幣,尤其是無記名形式的穩定幣,可能會因市場因素、信用風險或流動性失衡而出現波動並脫離其掛鉤,正如在涉及Terra、FTX和矽谷銀行等實體的過去危機中所觀察到的那樣。
儘管 2025 年的美國 GENIUS 法案透過將穩定幣分類為非證券並強制要求 1:1 儲備支持,為穩定幣提供了監管清晰度,但花旗集團等機構參與者和全球監管機構的潛在偏好傾向於代幣化存款更集成和受監管的性質。據估計,大約 90% 的穩定幣活動與加密交易相關,只有大約 6% 用於實際支付,這進一步突顯了它們在傳統金融業務中的直接效用有限,與代幣化存款的潛力形成對比。
業務策略與市場定位
花旗集團在簡·弗雷澤領導下的策略標誌著其將數位資產直接整合到核心機構銀行業務中的經過深思熟慮的舉措,這與專注於零售加密貨幣的方法有所不同。該銀行的財資與貿易解決方案 (TTS) 部門已成為這一轉變的核心,利用區塊鏈、代幣化和可程式化貨幣實現即時、跨境流動性和支付。花旗透過花旗創投對倫敦穩定幣公司 BVNK 的投資進一步表明了其對數位美元技術的興趣,這與GENIUS 法案帶來的監管清晰度相符。這種策略定位與摩根大通(推出了其 JPM Coin,一種類似穩定幣的存款代幣)和匯豐銀行(擁有代幣化存款服務)等其他主要銀行的策略形成對比,但又互補。紐約梅隆銀行也在探索代幣化存款。花旗專注於機構、資產負債表支持的代幣化旨在提高現有金融基礎設施的速度、透明度和彈性,這與其 2025 年第三季度報告的 9% 收入增長至 221 億美元相符,部分歸因於對數位資產和技術的投資。
市場影響
花旗集團對代幣化存款的明確立場預計將對更廣泛的數位資產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機構認可可能會加速傳統金融領域代幣化存款基礎設施的開發和採用,可能會將主流企業應用的重點和資本從不受監管的穩定幣上轉移。對監管兼容性和代幣化存款提供的現有保護的強調可能會鼓勵全球監管機構優先制定並最終確定支持其擴散的框架。對於 Web3 生態系統而言,這可能意味著向受監管環境中企業級區塊鏈解決方案和可程式化金融的轉變。目前被認為是 24/7 金融準備瓶頸的企業財務部門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機會來適應,利用代幣化存款為流動性管理和跨境交易提供的效率。這種機構轉向最終可能鞏固投資者對傳統金融中受監管數位資產長期可行性的信心,這與更廣泛的加密貨幣市場中更不穩定和投機性的方面形成對比。
來源:[1] 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支持代幣化存款,稱對穩定幣關注過多 (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10/14/t ...)[2] 花旗如何重新思考數位資產:超越炒作,走向基礎設施 - 富比士 (https://www.forbes.com/sites/christerholloman ...)[3] 全球銀行組建團體探索 G7 穩定幣 - FinanceFeeds (https://vertexaisearch.cloud.google.com/gro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