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政府委员会专家表示,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基础设施运作,而稳定币则作为市场驱动的前端,这表明尽管在用户采纳和支付网关方面存在潜在竞争,但两者之间是互补而非对抗关系。
执行摘要
一位中国政府委员会专家阐明,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基础设施,而稳定币作为市场驱动的前端。这种观点认为,尽管在不断发展的数字金融格局中,用户采纳和支付网关存在固有的竞争,但两者的关系更多是互补而非对抗。
事件详情
刘兴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专家,提出将数字人民币区分为“国家基础设施”,将稳定币区分为“市场化前端”的观点。他强调,虽然这些数字资产主要扮演互补角色,但在用户心智份额和支付系统集成等领域,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稳定币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全天候跨境可访问性和与全球链上流动性的直接连接,这使得它们在DeFi、GameFi和RWA代币化等“原生链上”生态系统中具有有利地位。然而,它们的普及需要健全的监管来解决关键挑战,例如反洗钱 (AML)、制裁合规以及底层储备的安全性,特别是为了减轻“挤兑风险”和潜在的链上风险溢出。
市场影响
这位与中国政府相关的专家提出的观点,预示着未来央行数字货币 (CBDCs)和私人稳定币共存和监管的潜在政策方向。此类见解可能会影响全球监管框架,进而影响稳定币的设计、合规要求以及整体市场采纳,尤其是对于集中在各个司法管辖区的DeFi、GameFi和RWA项目。稳定币的兴起正在积极推动去中心化金融 (DeFi)、Web3 应用以及资金管理和代币化现金的新模式创新。它们与传统银行和支付网络的直接竞争促使已建立的金融机构进行创新,这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生态系统提供更高效和用户友好的服务。
业务战略与市场定位
数字人民币的战略定位优先考虑国家控制、交易可追溯性和铸币税收益,主要用于国内应用。相比之下,稳定币旨在实现国际通用性,由于其固有的跨系统互操作性,在跨境交易中具有明显优势。北京将稳定币视为“必要基础设施”的考虑,受到美国 GENIUS 法案等全球监管进展的影响,这强调了维持全球贸易和结算竞争力的战略转变。然而,中国现有的资本管制表明,任何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都可能在境外运作,香港等地区将作为此类举措的试验场,从而限制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并可能限制其作为支付手段的全球吸引力。
更广泛的背景与监管格局
全球数字货币格局的特点是模式各异。美国选择支持与美元挂钩的受全面监管的私营部门稳定币,拒绝发行联邦储备银行数字货币 (CBDC)。《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指导和建立法案》(GENIUS Act)于2025年7月18日颁布,强调了这一方法。GENIUS 法案规定了稳定币发行方严格的资格、储备和合规标准,要求以流动美国资产进行1:1储备支持,每月储备披露,独立审计,并遵守《银行保密法》(BSA)和反洗钱 (AML)要求。欧盟正在根据全面的MiCA法规推行国家主导的数字欧元。同时,中国正在通过mBridge等倡议迅速扩大其国家运行的**数字人民币 (e-CNY)**的跨境应用。全球监管机构正在加紧努力加强数据治理框架,确保数字资产交易的完整性、安全性及透明度。**金融稳定委员会 (FSB)**发布了加密资产活动的全球监管框架,强调“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并就全球稳定币安排提出了关键建议,包括保护客户资产和强有力的措施,以防止类似于传统银行挤兑的“挤兑风险”。协调一致的全球法规被认为是建立信心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在高价值和跨境交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