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在资助一项关于稳定币风险治理的研究项目,这表明中国可能转向更严格的稳定币监管。
执行摘要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在资助一个研究项目,重点关注与稳定币相关的风险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这项举措表明,中国可能在稳定币及其跨境活动方面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事件详情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布了2025年稳定币风险治理研究项目的申请指南。该项目名为“全球稳定币风险治理与跨境协同监管体系研究”,包括一个总课题和五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涵盖稳定币结构演变、内在脆弱性、对货币主权的影响、对金融中介体系的影响以及全球监管框架。研究期限定为10至12个月,将于2025年11月开始。
市场影响
这项研究举措预示着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方式可能发生转变。尽管中国已禁止在大陆推广和研讨稳定币,以遏制投机和资本外逃,但这项研究可能会为未来的政策提供信息。对风险、脆弱性以及对货币主权影响的关注表明,中国正在考虑对国内和国际的稳定币活动进行更严格的控制。任何因这项研究而颁布的法规都可能影响稳定币在中国的使用和普及。
专家评论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对稳定币可能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表示担忧,他警告称,稳定币可能“被过度用于投机性资产交易”,从而产生欺诈和系统性不稳定的脆弱性。这一观点与研究项目对风险治理和监管框架的关注不谋而合。
更广阔的背景
中国对稳定币的态度反映了在促进创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平衡。在限制国内稳定币推广的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推行以人民币为支撑的战略举措,以扩大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香港凭借其《稳定币条例》(要求100%储备支持和反洗钱合规),成为稳定币试验的受控环境,连接了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和全球稳定币。目前,美国在全球稳定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美元计价的稳定币占市场总额的90%以上。然而,这种领导地位面临来自外国司法管辖区和战略竞争对手央行数字货币举措的挑战。一些专家认为,稳定稳定币的努力可能反而会增加突然挤兑的风险,从而可能破坏稳定币甚至更广泛的金融体系的稳定。研究表明,一个包含加密资产的系统建立在比许多人意识到的更不稳定的基础上,在10年内发生大规模资产挤兑的可能性约为三分之一。随着稳定币市值增长,这种隐藏的不稳定性变得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