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挖礦公司正在將設施轉換為AI數據中心,原因是AI收入顯著提高以及科技巨頭投資,這影響了行業結構和去中心化。

戰略轉向AI數據中心

比特幣挖礦公司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轉型,將其能源密集型基礎設施重新用於人工智慧(AI)數據中心。這一戰略性轉變是由AI計算操作提供的遠高於傳統比特幣挖礦的收入潛力,以及主要科技公司日益增長的投資所驅動的。

事件詳情

Core ScientificHut 8TeraWulf 等公司正在將其設施從基於ASIC的比特幣挖礦轉向基於GPU的AI數據中心託管。這一轉變利用了現有基礎設施,這些設施已針對高功耗、冷卻和網路能力進行了優化。這一舉措的主要財務動力是收入產生的巨大差異:比特幣挖礦每千瓦時(kWh)產生約0.17至0.20美元的收入,而用於AI工作負載的輝達圖形處理單元(GPU)的收入可達每千瓦時3至5美元——增長了17至25倍。

Core Scientific 是這一趨勢的典範,預計與 CoreWeave 擴大託管協議,在12年內將帶來87億美元的收入。這包括一項35億美元的交易,其中 CoreWeave 將為120兆瓦(MW)的額外高性能計算(HPC)能力提供1.8億美元的資本升級。同樣,谷歌(NASDAQ: GOOGL)已將其對 TeraWulf(NASDAQ: WULF)的投資增至14%,並截至2025年8月19日簽署了一項37億美元的AI託管協議,其中18億美元的承諾確保了 TeraWulf 的財務穩定性。微軟(NASDAQ: MSFT)在AI領域的174億美元投資進一步加速了這一全行業資源再分配。

解構財務機制

AI託管的財務吸引力在於其卓越的盈利能力和穩定性。雖然一個1兆瓦的比特幣挖礦操作成本約為100萬美元,但一個可比較的AI計算設施需要約1500萬美元的投資,這主要是由於專業的GPU硬體。然而,與超大規模企業簽訂的AI託管多年、數十億美元的合同提供了可預測和穩定的收入流,這與比特幣挖礦的波動和減半依賴的獎勵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模式通常包括客戶為必要基礎設施升級提供資金,從而減輕了礦工在設施轉型中的巨額資本支出。

業務戰略和市場定位

比特幣礦工在這一轉型中處於獨特位置,他們在電力採購、熱管理和高密度計算環境運營方面擁有核心競爭力。他們現有的基礎設施專為大規模電力負載和高效冷卻而設計,使其成為快速部署AI數據中心的理想選擇。這一戰略性轉變將其商業模式從易受比特幣價格波動影響的商品型運營轉變為具有更高估值倍數的關鍵基礎設施提供商。谷歌亞馬遜(NASDAQ: AMZN)和 微軟 等科技巨頭的參與提供了大量的資本注入,確保了長期電力合同,並提高了運營效率,使大型實體相對於小型礦工具有競爭優勢。

更廣泛的市場影響

這一行業轉型對更廣泛的Web3生態系統和投資者情緒具有重要影響。科技巨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哈希算力在大型、專注於AI的挖礦公司中的集中,引發了對比特幣網路去中心化的擔憂。202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控制著全球大部分比特幣哈希率,可能導致監管漏洞和中心化風險。AI數據中心和比特幣礦工之間對廉價、可持續能源的激烈競爭正在加劇,AI公司通常由於其每千瓦時更高的收入而能夠出價更高。這種競爭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行業整合,其中面臨盈利能力下降和高升級成本的小型挖礦業務可能會屈服。然而,這也為採礦業的機構投資帶來了新的機會,因為實體尋求獲得“原始”比特幣或投資穩定的基礎設施項目。結合比特幣挖礦和AI託管的混合模型正在興起,提供多樣化的收入流和增強的資源管理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