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已將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洗錢和賄賂認定為執法部門面臨的複雜挑戰,並呼籲加強國際合作。
- 中國最高檢察長強調涉及虛擬貨幣的金融犯罪日益複雜。
- 由於加密貨幣的隱蔽性,在調查、證據收集和資產追回方面存在重大挑戰。
- 反洗錢和資產追回方面的國際合作被認為是應對這些不斷演變的威脅的關鍵。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已將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洗錢和賄賂認定為執法部門面臨的複雜挑戰,並呼籲加強國際合作。
應勇,**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SPP)**檢察長,公開談到了虛擬貨幣相關犯罪(包括洗錢和賄賂)帶來的日益嚴峻的挑戰。這些非法活動越來越難以調查、取證和追回資產,主要原因是虛擬貨幣固有的隱蔽性和欺騙性。最高檢強調,這些犯罪不僅危害公民財產安全,還損害全球金融穩定,因此有必要就加強反洗錢(AML)、反腐敗和數字資產追回方面的國際合作達成共識。
在香港舉行的第15屆中國—東盟檢察官會議上,應勇檢察長強調了大數據分析、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如何被利用來促進複雜的洗錢方式。他指出,虛擬貨幣和地下錢莊系統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國際轉移非法資金,給執法機構帶來了巨大障礙。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相關起訴案件大幅增加: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期間,中國對39,000餘人進行了職務犯罪審判,其中8,050起案件發生在金融和能源等關鍵領域。此外,近4,700人因多次大規模受賄而面臨指控。僅洗錢案件在2022年至2024年年間就增加了11%。最近的行動還揭示了跨境非法賭博集團與嚴重犯罪(包括綁架和謀殺)之間的聯繫。據報導,澳門的一項具體行動發現非法收入超過人民幣3億元(約合4100萬美元)。
虛擬貨幣給資產追蹤和追回帶來了獨特的複雜性。儘管一些區塊鏈帳本提供透明度,但犯罪分子經常利用注重隱私的代幣、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以及跨多個錢包的分層技術來模糊其身份。區塊鏈技術的匿名性進一步使數字錢包與現實世界個人之間的關聯變得複雜,這與帳戶與驗證身份掛鉤的傳統銀行系統形成鮮明對比。此外,濫用跨鏈橋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帶來了不斷演變的威脅,因為這些技術使得非法資金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網絡之間移動,從而使追蹤進一步複雜化。在這種環境下成功追蹤資產需要先進的法證工具、結合鏈上分析與相關方調查的多方面調查流程以及資產購買追蹤。
中國法律框架已顯著發展以應對這些挑戰。2025年1月1日生效的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引入了嚴格的客戶盡職調查(CDD/KYC)升級。其中包括受益所有權透明度,要求追溯擁有25%或更多股權的實體至最終自然人控制者,以及動態持續監控以進行再CDD。該法還強制要求第三方CDD監督,並將身份和交易記錄的保存期限延長至至少10年。自2025年起,在中國運營的主要外國金融機構將受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