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正式发布其R1机器人,进军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领域。此举强调人工智能软件开发而非硬件,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尖端科技领域竞争的努力日益加剧,并为全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蚂蚁集团以人工智能优先战略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马云支持的蚂蚁集团通过发布其R1机器人,正式进军新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该机器人已在柏林IFA 2025展会和2025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此举使蚂蚁集团成为该领域一个强大的竞争者,该领域正日益受到特斯拉公司等主要参与者的激烈争夺。

R1机器人:服务自动化领域的软件驱动方法

蚂蚁集团旗下子公司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Robbyant)开发的人形机器人R1专为各种服务导向型任务设计,包括导游、药物分拣、医疗咨询和基本厨房职责。蚂蚁集团的核心是优先为其机器人开发先进的人工智能“大脑”,利用其专有的大型语言模型**“百灵”,而非主要关注硬件制造。该战略旨在推广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助手,并与蚂蚁集团现有的金融科技**和数字服务生态系统无缝集成。

尽管R1展示了烹饪虾等任务,但行业观察家指出其“缓慢”的速度,凸显了机器人行业普遍存在的能源存储和实时人工智能集成方面的持续挑战。该公司正从中国供应商采购零部件,包括用于关节模块的Ti5和用于底盘的Galaxea AI(蚂蚁投资实体),并据报道正在与**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上海上市公司奥比中光(Orbbec Inc.)**进行洽谈。

市场反应与投资者关注:弥合炒作与商业可行性之间的鸿沟

围绕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情绪仍然是不确定性长期看涨展望的混合体。蚂蚁集团的进入预计将加剧竞争并加速创新,可能导致像特斯拉这样与该领域相关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波动性。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高调展示与实际投资者融资模式之间存在显著脱节。在2025年第一季度,尽管机器人初创公司获得了超过22.6亿美元的资金,但其中高达70%的资金流向了仓储和工业自动化,而非人形机器人。尽管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可能达到380亿美元,但目前的投资严重偏向于具有成熟商业可行性的既定工业应用。这表明,虽然公司通过发布人形机器人制造了巨大的轰动,但投资者对其近期经济可行性仍持谨慎态度。

例如,蚂蚁集团第一季度利润大幅下降60%,降至6.57亿美元阿里巴巴将其归因于更高的支出和更低的投资价值,这突显了即使是资金雄厚的技术公司也可能面临的财务压力。

更广阔的背景:全球机器人格局中日益激烈的竞争

蚂蚁集团的战略与宇树科技特斯拉等硬件优先的公司不同,后者强调机械技能和制造规模。蚂蚁集团不销售独立的机器人单元,而是计划将R1机器人打包成更广泛的“场景解决方案”,旨在从机器人服务而非直接产品销售中获取收入。这种方法的一个例证是,R1已在社区护理中心和餐馆进行测试,并在上海历史博物馆部署,产生了服务收入。

Robbyant首席执行官朱星阐述了这一愿景:

“如果人形机器人用于家庭,它们将不仅仅是帮助日常任务;它们将像超智能大脑一样,利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来协助处理更多事情。”

这一战略转型可以使蚂蚁集团的收入来源超越其核心金融科技业务,并巩固其在更广泛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此举也加剧了美中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竞争,中国工厂车间的人均机器人密度已经高于美国和日本。

特斯拉这样的竞争对手也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计划将其生态系统与埃隆·马斯克xAI能力(包括其Grok大型语言模型)整合,以巩固其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事业。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可能达到十亿台,这凸显了激烈的竞争以及公司需要提供切实的成果。

展望未来:服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集成的未来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轨迹将严重依赖于服务导向型模型的成功商业化以及公司克服持续技术障碍的能力。蚂蚁集团人工智能优先战略,专注于利用更便宜的机器人平台提供更高利润的服务,为以硬件为中心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替代方案。未来几个季度需要关注的关键因素包括蚂蚁集团场景解决方案的广泛采用、实时人工智能集成的进步,以及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持续展开,更广泛机器人领域内的创新和资金分配的总体步伐。投资者将继续关注能够弥合技术炒作与实际商业影响之间当前差距的长期经济可行性和可扩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