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8月重回通縮,同比收縮0.4%,表明需求持續疲軟,引發了對中國經濟發展軌跡及其全球影響的新擔憂。
中國CPI在8月需求疲軟中進入通縮區間
隨著全球市場消化**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8月跌入通縮區間的消息,美國股市收盤漲跌不一,這標誌著可能波及國際經濟的重大經濟發展。最新數據顯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內需持續疲軟。
事件詳情:8月通縮數據
中國官方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2025年8月同比收縮0.4%,降幅大於預期的0.2%,在7月持平後顯著重回通縮。這標誌著中國自5月以來的首次CPI負增長。同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在8月同比下降2.9%,工廠出廠價格通縮已連續35個月。雖然整體CPI出現下降,但剔除波動性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小幅上漲0.9%,達到2024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然而,核心通脹的這種微弱改善並未抵消更廣泛的通縮壓力。8月份食品價格跌幅為4.3%,而7月份為2.7%,其中豬肉、新鮮蔬菜和水果價格跌幅顯著。耐用消費品通縮也加劇,上月下跌3.7%,而7月為3.5%。
市場反應分析:結構性挑戰與政策應對
中國重回通縮反映出深刻的結構性挑戰,這主要是由房地產行業困境驅動的,房地產行業約佔GDP的30%,2025年上半年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2%。高儲蓄率和就業不確定性加劇的消費者需求疲軟進一步抑制了支出。這種動態表明,僅靠傳統的貨幣和財政工具可能不足以解決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
政策制定者已加大了應對通縮壓力的力度。措施包括補貼舊家電以舊換新和承擔部分消費貸款利息成本。正在考慮的關鍵政策舉措包括將財政赤字率從2025年的GDP的3%提高到4%,發行更多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PBOC)還有可能降息40個基點,這將是2016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更廣泛的背景與影響:全球連鎖效應
中國持續的通縮壓力具有重大的全球影響。持續的通縮可能導致對中國市場有大量敞口跨國公司的企業盈利進一步疲軟。這也可能迫使中國人民銀行實施更激進的貨幣寬鬆措施,這可能會影響全球貨幣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
此外,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和電動汽車等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已達到臨界水平。這種產能過剩加劇了與美國和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並可能導致對中國商品徵收更高的關稅,進一步影響全球貿易流動。全球經濟面臨來自中國的大宗商品需求減少,這使得全球各國央行的通脹正常化努力複雜化。
專家評論
經濟學家普遍預計,中國的通縮壓力將持續到2026年,預計PPI全年仍將保持負增長。在短期內實現政府2%的通脹目標似乎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鑒於國內需求疲軟和產能持續過剩,我們懷疑中國在短期內通縮環境會有太大改善,”凱投宏觀分析師指出。
展望:刺激與改革的途徑依賴
中國經濟復甦的途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需求側刺激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供給側整合努力的成功。如果國內消費沒有實質性改善,中國經濟就有可能陷入低增長、通縮的循環。未來幾天和幾周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包括任何關於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整的進一步公告,以及近期實施措施對消費者支出和工業產出的初步影響。這些政策應對措施的成功或失敗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持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