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正式發布其R1機器人,進軍競爭激烈的人形機器人領域。此舉強調人工智能軟體開發而非硬體,標誌著中國企業在尖端科技領域競爭的努力日益加劇,並為全球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螞蟻集團以人工智能優先戰略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
馬雲支持的螞蟻集團通過發布其R1機器人,正式進軍新興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該機器人已在柏林IFA 2025展會和2025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亮相,此舉使螞蟻集團成為該領域一個強大的競爭者,該領域正日益受到特斯拉公司等主要參與者的激烈爭奪。
R1機器人:服務自動化領域的軟體驅動方法
螞蟻集團旗下子公司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Robbyant)開發的人形機器人R1專為各種服務導向型任務設計,包括導遊、藥物分揀、醫療諮詢和基本廚房職責。螞蟻集團的核心是優先為其機器人開發先進的人工智能“大腦”,利用其專有的大型語言模型**“百靈”,而非主要關注硬體製造。該戰略旨在推廣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和助手,並與螞蟻集團現有的金融科技**和數位服務生態系統無縫整合。
儘管R1展示了烹飪蝦等任務,但行業觀察家指出其“緩慢”的速度,凸顯了機器人行業普遍存在的能源儲存和實時人工智能整合方面的持續挑戰。該公司正從中國供應商採購零部件,包括用於關節模組的Ti5和用於底盤的Galaxea AI(螞蟻投資實體),並據報導正在與**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和上海上市公司奧比中光(Orbbec Inc.)**進行洽談。
市場反應與投資者關注:彌合炒作與商業可行性之間的鴻溝
圍繞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市場情緒仍然是不確定性與長期看漲展望的混合體。螞蟻集團的進入預計將加劇競爭並加速創新,可能導致像特斯拉這樣與該領域相關的上市公司面臨更大的波動性。
然而,人形機器人的高調展示與實際投資者融資模式之間存在顯著脫節。在2025年第一季度,儘管機器人初創公司獲得了超過22.6億美元的資金,但其中高達70%的資金流向了倉儲和工業自動化,而非人形機器人。儘管預計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可能達到380億美元,但目前的投資嚴重偏向於具有成熟商業可行性的既定工業應用。這表明,雖然公司通過發布人形機器人製造了巨大的轟動,但投資者對其近期經濟可行性仍持謹慎態度。
例如,螞蟻集團第一季度利潤大幅下降60%,降至6.57億美元,阿里巴巴將其歸因於更高的支出和更低的投資價值,這凸顯了即使是資金雄厚的技術公司也可能面臨的財務壓力。
更廣闊的背景:全球機器人格局中日益激烈的競爭
螞蟻集團的戰略與宇樹科技或特斯拉等硬體優先的公司不同,後者強調機械技能和製造規模。螞蟻集團不銷售獨立的機器人單元,而是計畫將R1機器人打包成更廣泛的“場景解決方案”,旨在從機器人服務而非直接產品銷售中獲取收入。這種方法的一個例證是,R1已在社區護理中心和餐館進行測試,並在上海歷史博物館部署,產生了服務收入。
Robbyant首席執行官朱星闡述了這一願景:
「如果人形機器人用於家庭,它們將不僅僅是幫助日常任務;它們將像超智能大腦一樣,利用基於雲的人工智能來協助處理更多事情。」
這一戰略轉型可以使螞蟻集團的收入來源超越其核心金融科技業務,並鞏固其在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此舉也加劇了美中在尖端技術領域的競爭,中國工廠車間的人均機器人密度已經高於美國和日本。
像特斯拉這樣的競爭對手也在大力投資人工智能,計畫將其生態系統與埃隆·馬斯克的xAI能力(包括其Grok大型語言模型)整合,以鞏固其機器人_和自動駕駛事業。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大幅增長,到2050年可能達到十億台,這凸顯了激烈的競爭以及公司需要提供切實的成果。
展望未來:服務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集成的未來
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發展軌跡將嚴重依賴於服務導向型模型的成功商業化以及公司克服持續技術障礙的能力。螞蟻集團的人工智能優先戰略,專注於利用更便宜的機器人平台提供更高利潤的服務,為以硬體為中心的方法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替代方案。未來幾個季度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包括螞蟻集團場景解決方案的廣泛採用、實時人工智能整合的進步,以及隨著中美科技競爭的持續展開,更廣泛機器人領域內的創新和資金分配的總體步伐。投資者將繼續關注能夠彌合技術炒作與實際商業影響之間當前差距的長期經濟可行性和可擴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