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于2025年9月8日发布了一份咨询文件,提议建立一套新的加密资产分类系统,对银行提出重要的资本要求,这可能会限制银行参与无支持加密货币。
金融機制解讀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於2025年9月8日發布了一份諮詢文件(SPM CRP-1),詳細說明了適用於當地銀行業的加密資產新分類系統。這項舉措旨在使香港的監管指引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的加密資產標準保持一致,該標準定於2026年初實施。
擬議的框架將加密資產分為兩個主要組別,每個組別都有子組:
- 第一組a:代幣化傳統資產,其信用和市場風險與非代幣化對應物相同。這些包括使用密碼學和分佈式賬本技術(DLT)的傳統資產數字表示。
- 第一組b:配備有效穩定機制、將其價值與一種或多種傳統資產掛鉤的穩定幣。要符合第一組a或第一組b的資格,加密資產必須持續滿足特定的分類條件。
不符合第一組標準的加密資產被歸入第二組,其中包括無支持加密資產,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以及算法穩定幣和其他不合規資產。第二組進一步分為第二組a(有限對沖認可)和第二組b(無對沖認可)。根據擬議的規則,公共鏈上的無支持加密資產,特別是第二組b中的資產,可能面臨高達1250%的風險權重。這意味著銀行需要為這些資產持有相對於典型資產12.5倍的資本,這與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的做法相似,後者也對無支持加密資產持有強制執行1250%的風險權重。銀行對第二組資產的總敞口限制為一級資本的2%,通常預計會低於1%。
業務戰略與市場定位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這項監管提案標誌著香港金融格局的戰略轉變,將其定位為機構級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市場的領導者,同時阻止對波動性、無支持數字資產的投機性敞口。對第二組b資產的嚴格資本要求,使得銀行持有大量比特幣和以太坊等無支持加密貨幣在經濟上變得不可行。這種做法與更廣泛的巴塞爾框架一致,該框架旨在保護金融系統免受近期加密事件中觀察到的市場波動的影響。
相反,該框架鼓勵開發和採用受監管的穩定幣和代幣化傳統資產。香港已於2025年8月1日啟動了其全面的穩定幣監管制度,該制度強制要求國內穩定幣發行商獲得許可和滿足監管要求,包括要求以優質流動資產提供100%準備金支持以及最低財務資源,例如2500萬港元的實繳股本。這種對受監管、有儲備資產的強調確保了機構參與的監管環境更加明確和合規。
此外,該框架側重於資產隔離——要求客戶持有的加密資產與銀行資產負債表隔離——確保託管服務保持資本輕盈。這種結構激勵銀行充當機構投資者的合規看門人,使其能夠賺取託管費而無需承擔直接市場風險。
更廣泛的市場影響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擬議法規有望顯著重塑香港內部機構在加密領域的參與,並可能影響全球標準。銀行處理無支持加密資產的資本負擔增加可能會限制其直接參與這些波動性更大的資產,從而將機構資本轉向受監管的穩定幣和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這與RWA市場從2025年預計的250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6000億美元的預測增長相符,表明機構資金的結構性重新分配。
儘管該框架旨在在受監管的環境中促進金融穩定和機構採用,但也引起了全球金融業協會的擔憂。包括全球金融市場協會和國際金融協會在內的這些團體已敦促巴塞爾委員會重新考慮其即將實施的加密規,認為此類「懲罰性資本處理」可能會有效阻止銀行有意義地參與數字資產市場,並可能將業務推向監管較少的空間。然而,香港的舉動為主要金融中心如何根據「同類活動、同類風險、同類監管」原則將數字資產整合到其銀行框架中樹立了清晰的先例,倡導在穩健風險緩解的同時實現增長。這可能會加速向受監管和合規的Web3生態系統的趨勢,並影響其他司法管轄區如何處理企業採用數字資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