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香港已完成香港金融管理局数字港元试点项目的第二阶段,利用目的限定货币技术探索数字代金券应用的代币化和可编程性。
执行摘要
星展香港已成功完成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数字港元试点项目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主要侧重于利用代币化和可编程性来增强数字代金券应用,特别是通过实施**目的限定货币(PBM)**技术。该倡议强调了机构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及其在既有金融服务中实际整合的持续探索。
事件详情
星展香港参与了电子港元试点计划的第二阶段,旨在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探索电子港元和数字货币的创新应用。此次探索的核心内容是将代币化和智能合约技术与现有银行交易服务相结合,特别是通过应用目的限定货币(PBM)。PBM技术允许数字货币被分配特定的消费条件,例如定义的有效期、指定的零售商或预设的面额。此功能可通过ERC-1155多代币智能合约在技术上实现,以底层数字货币(可能是ERC-20兼容的CBDC、代币化银行负债或稳定币)作为抵押。试点中的一个显著实际应用是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奖励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通过参与绿色行动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为假设的电子港元,用于从参与的中小型企业(SME)商家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此阶段基于电子港元试点计划第一阶段的洞察,该阶段将可编程性、代币化和原子结算确定为电子港元可为现有金融生态系统提供独特价值的关键领域。
市场影响
星展香港成功完成此试点项目,标志着机构对数字货币以及将代币化和智能合约实际整合到主流金融业务中的承诺日益增长。PBM的部署表明数字货币如何能为各种用例进行特定编程,从而提高包括奖励计划、财务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支付在内的各种应用的控制和效率。该项目直接有助于香港将自身建设成为受监管数字资产领先中心的战略目标,与金管局针对法币挂钩稳定币发行者的新许可制度保持一致,该制度定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可编程数字货币的这些进步预示着未来的格局,数字代金券和支付将变得更加安全、透明和高效,利用区块链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欺诈并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
更广阔的背景
香港和新加坡正积极开发监管框架和技术基础设施,以促进“数字现金”融入日常跨境金融。香港的稳定币许可制度和新加坡的**“守护者”计划(Project Guardian)是这种协同区域努力的典范。星展香港对电子港元应用的探索与全球央行审查CBDC的倡议一致,CBDC旨在显著缩短跨境交易的转账时间,如mBridge等多CBDC项目所示。虽然这项特定倡议侧重于数字代金券的可编程货币和代币化,但它通过展示在企业、商家和消费者金融交易中提高透明度、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潜力,为更广泛的Web3生态系统**做出了贡献。试点中纳入ESG激励措施进一步突显了数字货币支持更广泛社会目标和促进环保企业实践的潜力。金管局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法,体现在对稳定币许可的严格要求中,强调了在金融创新与稳定之间取得平衡的承诺,倾向于有充足资本且能够稳健合规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