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場前景轉向供應過剩,摩根大通預測價格走低

全球大宗商品策略主管娜塔莎·卡內娃的指導下,摩根大通研究部發布警告,指出全球石油市場即將出現顯著過剩,這將是2025年和2026年原油價格的主要驅動因素。儘管近期市場動態有所變化,但該公司仍維持對布倫特原油的預測,即2025年平均價格為每桶66美元,2026年為每桶58美元,這凸顯了看跌前景。

供需失衡的詳細分析

石油價格走低的預測基於不斷變化的供需基本面。摩根大通的分析表明,預計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長每日80萬桶(kbd),較此前預期減少每日30萬桶。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量將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歐佩克+在6月份將原油產量增加了每日41.1萬桶,據報導是為了確保成員國遵守配額。歐佩克「反應函數」的這一轉變——優先增加供應以實現收入最大化——被卡內娃視為一個重要的看跌論據,但市場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這一點。供應削減對價格的影響力已減弱,從2023年的10美元影響降至2025年每日100萬桶(mbd)削減量下的預期4美元影響,這表明產油國正在進行戰略性調整。

一些歐佩克成員國正在積極擴大生產能力。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正在投資新產能,目標是2025年和2026年每年增產約每日20萬桶哈薩克斯坦已部署了近每日20萬桶的新產能,而伊拉克正在提高煉油能力,科威特也在適度增加產量。沙特-科威特中立區的產量在2025年也將增加每日4萬桶。這些在國際石油公司大力資助下的集體增產,共同促成了即將到來的供應過剩。

相互矛盾的壓力下的市場反應

預期的供應過剩對市場參與者產生了深遠影響。儘管鋼鐵關稅導致鋼材成本上升是價格上漲的直接催化劑,但總體趨勢指向價格下行壓力。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受消費者信心減弱和更廣泛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2025年第四季度美國汽油消費量將同比下降0.6%。儘管柴油和航空燃油需求有所增加,但不足以抵消整體的抑制作用。EIA還預測,美國原油產量將在2025年12月達到每日1360萬桶的峰值,然後在2026年降至每日1330萬桶,這是價格走低影響鑽探活動的結果。

此外,海上油氣行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自2025年2月生效的232條款關稅的擴大,對鋼鐵和鋁徵收的關稅推高了投入成本。關稅宣布後不久,對完井至關重要的鋼管價格上漲了15-25%。對於墨西哥灣深水項目,25%的鋼材價格上漲可能使每口井的成本增加100萬至200萬美元,擠壓了雪佛龍英國石油公司等運營商的利潤,並使總項目開支增加2-5%

更廣泛的背景和行業影響

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進一步證實了摩根大通的展望,該報告稱,2025年8月全球石油供應量達到創紀錄的每日1.069億桶,這得益於歐佩克+取消減產以及非歐佩克+國家的強勁產量。IEA還預計,2026年石油盈餘將超過每日300萬桶,創歷史新高。同樣,匯豐銀行金·福斯捷為首的分析師預計,從第四季度開始將出現「巨大盈餘」,從第二季度的每日60萬桶增至第四季度的每日170萬桶,2026年則為每日240萬桶

這種供應過剩,加上經合組織國家需求疲軟,正在推動原油價格走低。EIA預測,2025年第四季度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59美元,較2024年的81美元顯著下降。白宮已明確表示傾向於將原油價格降至每桶50美元或更低,但預計在**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跌破此閾值(通常是頁岩油產量開始下降的點)之前,不會進行干預。

能源行業已開始反映這些壓力。2025年第二季度,該行業報告了標普500指數所有行業中最大的收益下降,收益下降了24.0%,主要原因是與2024年第二季度相比,平均油價下降了21%綜合石油和天然氣(-34%)以及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與生產(-20%)子行業受影響尤其嚴重。儘管預計2025年第三季度收益將小幅下降3.0%,但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將出現好轉,雪佛龍等公司對二疊紀盆地的生產增長以及收購後的成本效率持樂觀態度,預計2026年每股收益將從2025年的預計7.83美元增長19.5%9.35美元

專家評論和前瞻性展望

匯豐銀行金·福斯捷指出:「石油市場供應過剩,可以吸收重大的中斷。」這凸顯了市場應對潛在地緣政治事件的能力,這些事件原本可能會推高價格,例如近期烏克蘭對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的無人機襲擊。

儘管普遍存在供應過剩的說法,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包括可能對俄羅斯能源出口實施更嚴格的西方制裁,可能會為油價提供一個底部。投資者也密切關注中央銀行的政策。市場已基本消化了美聯儲****25個基點的降息。巴克萊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馬克·詹諾尼表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可能會評估在溫和通脹下,就業任務面臨的日益增長的回報風險。雖然降息通常有利於股市,但對滯脹風險的擔憂可能會帶來波動性,特別是在能源行業。

未來幾年全球石油市場的軌跡似乎將由強勁的供應增長快於更趨緩的需求擴張來定義。市場參與者需要密切關注歐佩克+的生產策略、影響需求的全球經濟指標以及地緣政治發展,同時應對上游行業日益增長的運營成本的複雜性。